近年来,鹤山财政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以探索全域水经济新业态发展为抓手,统筹用好水环境治理、城市品质提升、乡村振兴等财政资金,支持激活水经济,精心挖掘优质水资源禀赋,培育发展起沙坪河、水美乡村、澜石水库等多个水经济节点,在广东省率先探索推进河道经营管理权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初步形成具有鹤山特色的全域水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加强资金支持,提升“水品质”,描绘乡村振兴新风貌
加大公共财政对优化水经济发展环境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桥梁作用,为乡村振兴添“彩”又添“财”。一是创新治理模式,2023—2024年共统筹整合资金及地方政府债券超2.1亿元用于开展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将河道治理与彰显水乡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兼顾当地历史文化风俗,修建9公里环河碧道,建成了沙坪河“八景”,深度挖掘鹤山龙舟文化、榕树文化、咏春文化、舞狮文化等传统文化特色,全面激发沿河经济活力。该整治工程成功入选“广东省首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广东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二是以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为契机,加强资金管理,印发《鹤山市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财务管理办法》,统筹安排各级各类资金2.57亿元用于打造幸福河湖“鹤山样板”,积极解决项目资金筹措难题,确保资金使用有序、规范、安全。目前,鹤山市已构建红色乡村旅游廊道、生态文旅体验廊道、湖光湿地游憩廊道、侨乡风情观光廊道4条绿色生态廊道,形成“一片五脉四廊”总体布局,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升级,助力鹤山市打造近悦远来的“岭南第一水乡”。
二、强化要素保障,探索“水文化”,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立足鹤山市水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要素保障作用,以“小财政”推动“大发展”,培育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生态标杆,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收入来源,使村民不仅成为水环境治理的建设者更是受益者。一是鹤山财政联合该市农业农村局、发改局印发《鹤山市农村小型公益性项目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方案》,通过设立“以奖代补”机制,重点关注村民迫切需要并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调动村民参与水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建设打造五星村、半岛公园、将军陂等“网红”节点,探索“文旅产”融合发展新路径,如五星村引进文旅企业沿河打造景点,实现村集体增收25万元/年,成功入选江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三是依托沙坪河碧道打造“渔人码头”,统筹安排各级财政资金242万元提升和完善“渔人码头”公共配套设施,推动建设渔村文旅产业区,形成文旅产业项目带,改善投资环境,为商业的发展提供新机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三、撬动社会资本,推动“水权益”,引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优化财政预算和社会资本协作机制,鹤山财政指导印发省首个河道经营管理权改革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稳步推进河道有偿开发利用,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共同治水。一是推进三堡河五星村段等河段经营管理权出让,实现河道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探索建立“以河养河”长效管护机制。二是依托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成果,成功引入文旅公司投资约1.76亿元,打造宅梧镇“桃花驿”水文旅休闲及研学教育项目,推动“以水养水”、“以水兴水”新业态发展。三是立足宅梧旅游市场错位竞争格局,以原有青年水库为依托,吸引优质企业建设生态乐园,计划投资22亿元,组合“森林+湖库+田园”等资源优势,构建以“户外研学+自然度假+私人订制”为核心的水经济项目,打造以水环境保护为首要目标的生态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