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要求及市委“1+6+3”工作要求,立足财政职能,切实扛起资金要素保障责任,通过强化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严格监管三项举措,为推动我市“百千万工程”2025 年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筑牢财政根基。
一、强化资金政策协同,精准保障重点领域
聚焦“百千万工程”关键领域,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项目储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资金精准高效投放。一是加大资金保障力度。2025年,全市年初预算安排“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财政保障资金10.92亿元,同比增长15%。同时,积极对接上级政策,1-6月全市共争取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33.73亿元、新增专项债券 88.62亿元,优先向“百千万工程”相关项目倾斜,有效缓解地方财政资金压力。二是加强项目储备申报。精准对接中央政策导向,成功争取幸福河湖、国土绿化示范项目等5个中央竞争性分配项目,预计可获中央资金4.8亿元。三是落实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持续深化土地出让收入动态研判,确保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50%,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超8%,为乡村振兴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以改革为抓手,健全财政体制机制,优化预算管理模式,实施“补改投”改革,推动“百千万工程”资金提质增效。一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健全市县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调动市县两级积极性,扩大财政收入规模、提升质量,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基层财力支撑。二是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管理。2025年预算编制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开展项目政策清理整合,市本级清理退出低效及到期项目69个,盘活资金近7,000万元,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集中财力做好“百千万工程”、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三是实施“补改投”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将上级奖补资金以“补改投”注入国企,放大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提升国企融资“造血”能力;承接省级大型产业集聚区等专项资金“补改投”工作,自主推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等资金“补改投”试点并拓展范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严管资金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落地见效
构建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严格资金管理,夯实项目基础、强化审查督导,确保“百千万工程”资金用实用好。一是严格资金管理,保障专款专用。落实“专户+直达”机制,强化库款保障,严格执行省市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部门协同,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确保资金用足用到位。截至6月30日,我市11.37亿元省级“百千万工程”专项资金已支出9.64亿元,进度达85%。二是提前谋划储备,夯实项目基础。按“先定事项再议经费、先有项目后有预算、先有预算再有执行、没有预算不得支出”原则,指导县(市、区)对照省级政策,做好项目前期立项及要素配套,为项目实施和资金支出预留时间,筑牢基础。三是强化审查督导,提升项目质效。加强部门与市县协同,运用政府投资项目审核机制及市县绩效评估机制,做好项目策划、研究与审核,提高项目质量和成熟度,确保合法合规、高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