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财政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若干举措的通知》,聚焦提升县域国企投融资能力,“三举措”精准有力支持县域国企优化资产质量、提升信用等级、增强融资能力,构建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政银企债基”现代化投融资体系,着力实现“有为政府+有力国企+有效市场”的良性循环,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江门辖区县域国企主体信用评级AA+以上国企共10家、AA级国企共10家,累计发债规模达到530亿元;银行贷款余额共827.58亿元。
一、盘活资产资源,搭建主业突出、资源集聚、运营专业的国企体系。全面排查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的资产资源,将优质经营性资产资源与业务通过资产转让、注入和股权划转等方式注入国企,壮大国企资产规模,拓展多元化业务布局,助力国企由传统城投企业向产业投资企业转型,持续提升投资运营能力。近两年来,全市各级推进了光伏、国储林、道路停车、水库、公园经营等一大批资产盘活项目,目前初步梳理形成2025-2027年国有“三资”盘活项目清单,涵盖矿产、土地、景区、水库等多个领域。
二、用好专项债券,支持县域国企抢抓政策机遇,实现投贷联动、债贷联动。抢抓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提限扩围”政策机遇,围绕资本金专项债券“正面清单”领域谋划优质项目,提升专项债券资金安排与项目信贷融资的匹配度,支持县域国企按规定承接更多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撬动市场化配套融资,拉动有效投资。同时,避免专项债券在政府端和国企端重复计作负债、形成“双重债务”,支持国企增信增资、提升融资能力。2025年以来,全市各级已申报并通过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审核项目35个,涉及债券资金需求51.5亿元,已取得金融机构授信金额49亿元。
三、聚焦改革创新,推动财政“补改投”扩面提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果。聚力谋划“补改投”试点项目,争取更多上级资金,统筹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专项奖补资金、典型镇“补改投”试点资金等,以企业资本金或项目资本金方式注入国企,积累公共资产,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增强国企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升融资能力。同时谋划稳定有收益的建设项目,撬动市场化多元融资,增强基层发展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2022年至今,共承接省级“补改投”项目资金8.85亿元,撬动银行贷款、社会资本超137亿元;自主实施“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奖励资金、典型镇培育资金“补改投”试点,累计投入财政“补改投”资金0.72亿元,预计撬动项目投资3.5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