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并获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宣传推广,现将经验做法供各县(市、区)推进相关工作参考借鉴。
典型案例一:江门台山市以“三旧”改造为抓手 实现传统工业区向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华丽转变
台山市西湖片区前身是传统的工业集中区。为强化县城功能完善及品质提升,推动城市更新和资源盘活利用,近年来,台山市规划将西湖片区打造为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高水平推动西湖工业区“三旧”改造项目建设,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探索融入“未来社区”概念,通过“强规划、优合作、拓场景”,推动老工业区“逆生长”,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居住生活的需求。
一、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擘画品质社区美好蓝图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前期发挥“三旧”改造工作专班作用,编制《台山市南区西湖片区(NQ01)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西湖片区纳入“三旧”改造计划、推动城区产业转移,并将其定位为“台山市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2025年结合城市更新等新形势发展需求,启动西湖片区控规修编,引入未来社区概念,重新核定西湖片区服务能级,提升西湖片区城市形象。二是抓好总体设计。加强与新一轮台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衔接,将西湖工业区划定为优先推进的重点改造平台,并结合台山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省级试点建设,2024年完成台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提出以侨乡文化主题推进西湖片区更新。
(二)发动社会力量,优化完善西湖片区功能配套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尊重历史、分类施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法治保障”原则,印发“三旧”改造实施办法,与省房地产行业协会签订美好生活创新示范区共建协议,将片区的博富·福美城项目作为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示范项目,聘任奥运跳水“三金王”谢思埸为“台山市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形象大使,推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亿元,推动“幼、小、中”三大教育建设及升级改造,打造台山中心图书馆、福美山公园、社区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为机动车道铺设沥青,升级绿化带、路灯、排水设施,整体提升空间布局配套。
(三)聚焦服务提升,探索引入“未来社区”场景
以建设彰显侨乡特色的城市未来社区为目标,依托台山中心图书馆、博富·福美城社区,打造台山市高品质新居住示范区城市展厅,推出“超级4.0社区”概念,有机植入了未来服务、未来创业、未来教育等场景元素,打造“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台城街道人才驿站、“青年之家”“侨胞之家”等特色平台,举办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广东巡展(台山站)、台山首届咖啡生活周、“侨心汇聚 共启新程”联欢活动、公益悦读分享会等系列社区文化活动;设立台城二小林荣源校区,实行“一校两区”创新管理模式(“一套班子、一个理念、一体管理、一样优质”管理模式),建立高品区博富奖教助学基金,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体系,推动片区实现“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二、主要成效
西湖工业区地块得到逐步盘活,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片区附加值全面提升,明显带动周边工改商住土地价值提升,为县城发展赢得“存量空间”。博富·福美城项目示范带动更多企业加入西湖片区“三旧”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超级4.0社区”概念推动房地产良性竞争,带动县城“好房子”建设。片区公共配套和社区服务持续完善,新增学位1402个,实现市内名校资源互通共享;台山中心图书馆成为新文化地标,吸引了48万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开展社区特色活动超648场次。
典型案例二:江门开平市增强国资国企整体功能 激发领投带动作用促进地方发展
近年来,开平市国资国企积极投身“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通过一体化视角、资源集聚、分类整合、专业化运营,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资国企“增资、增信、升级、升能”,有效破解国资国企整体实力不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和广度不够等问题,成功打造涵盖交通运输、建筑施工、资本投资、公用服务、城市更新、港口码头、农业投资、文旅产业、园区建设、氢能产业10大板块国资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主要做法
(一)明确导向,跑出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度”
一是高标准推动主平台建设。积极投身江门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开平片区建设,利用主平台支持资金、资本金投入、银行贷款、政府专项债等,投资建设开平市水暖卫浴配套产业园一期厂房项目、明苑工业园一期项目和国际卫浴创新基地产业综合配套工程一期项目等,引导开平市分散的电镀生产线集中入园,完善片区配套设施,提高水暖卫浴产业污染治理水平,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二是提升国企信用评级。通过股权划转、资产注入、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方式,成功搭建AA+国资平台3个、AA国资平台1个,大力发行债券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补充国企流动资金等,有效缓解国有企业融资压力和难题。三是担当作为稳企纾困。管理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建立扶持续贷企业库,帮助65家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续贷支持,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创新思路,点燃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引擎”
一是打造城乡供水“一张网”。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成功获得农发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023年提前批政府专项债券、农业银行固定资产项目贷款和中信银行并购贷款等资金支持,完成互联互通供水管道铺设40.5公里,智能化升级改造5个边远山区自来水厂,受惠人口达13.4万人。二是推进绿美开平生态建设。推动国储林、GEP、EOD项目建设,通过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反哺社会公益投入,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三是普及分布式光伏发电。利用新美工业园屋面及生活配套区,建设光储充一体化新能源系统;对政府控制建筑物屋顶进行光伏设备安装,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集成应用,为推进“双碳”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精准发力,擘画乡村全面振兴“大蓝图”
一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实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开平市属国企,并发挥国资国企领投、跟投和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统筹塘口、赤坎、百合、蚬冈4个镇的资源收储,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和招商引资。二是推动行政区品牌建设。采取“政府统筹部门力量、市镇密切配合、国企正面出击”的培育建设模式,成立国资企业对行政区品牌进行专营,与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营运企业联动,着力构建“开平优品”“马冈优品”等“1+8”县镇两级行政区品牌矩阵。三是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打造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配套共性工厂,推动农商行项目贷款支持家禽定点集中屠宰、保鲜储藏场所建设,为马冈鹅预制菜产业园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
二、主要成效
截至2024年底,开平市属国资企业累计资产总额250.42亿元,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来(对比2022年底)增加82.18亿元,增长48.85%;净资产总额92.08亿元,增加37.32亿元,增长30.84%;资产负债率63.23%,下降8.70个百分点,县域国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2年至2024年,开平市属国资企业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0.52亿元、购买政府性资源资产11.07亿元、上缴税费2.04亿元,有效支持地方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