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江门与港澳合作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坚定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加快推进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规划建设,打造粤港新型工业化协同先导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贯彻落实有关工作部署,江门市大湾区办积极推进与香港探索园区共建模式,联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深化大广海湾粤港新型工业化深度合作战略研究,并于11月11日下午在深圳组织召开“十五五”时期在大广海湾深化江门与香港新型工业化合作专题研讨会,邀请来自江港两地专家建言献策。会议由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主持,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建新、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关家明、香港江门总商会主席黄达东出席,江门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及江港两地企业、机构及智库代表共聚一堂,共商江港合作新篇章。
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建新指出,香港是江门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大广海湾经济区具备成熟开发条件,是两地共建新型工业化的最佳平台,诚邀各界到江门考察投资、建言献策。 香港特区政府特首政策组副组长关家明表示,江门与香港在多个领域优势互补,合作基础坚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香港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十五五”新时期,双方应把握两大方向:一是借助江门丰富的侨乡资源,共同将大湾区合作延伸至“一带一路”建设;二是发挥香港国际枢纽作用,助力内地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他期待两地携手把握机遇,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 江门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大湾区办主任胡其波系统介绍江门发展优势及大广海湾经济区情况。他指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全省经济“腰部城市”,“十五五”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海交通主动脉相继贯通,以及未来两三年深江铁路、珠肇高铁等高铁大通道陆续开通,江门与深圳、香港的时空距离大大压缩,江门站作为广东第四大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区域连接能力与战略位势持续增强。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具备超百平方公里可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正充分发挥“中国侨都”优势,在大广海湾经济区积极探索“港土港用、共同开发”的创新模式,建立健全“共商、共建、共享、共治”跨行政区合作新机制,全力推进港邑绿色产业园建设,致力于打造服务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特别合作区和国家新一轮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介绍了在大广海湾深化江门与香港新型工业化合作的背景、基础、优势和重要意义,并汇报分享了初步设想,包括空间布局、产业方向、合作机制、重点项目等内容。 会上,香港江门总商会、香港紫荆党、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善水资本、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机构代表围绕绿色低碳、氢能应用、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等提出江港合作务实建议。 香港江门总商会主席黄达东表示,港邑两地渊源深厚,血脉相连、情感相通。应以“香港所需、江门所能”为切入点,立足互补优势,未来可聚焦绿色低碳、无人船及智能制造等领域,携手谋划合作项目。商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两地资源整合与企业协同发展。 香港紫荆党总裁兼政策研究院院长伍俊飞认为,大广海湾合作区是大湾区建设是“一点两地”的重要支撑,要以“服务香港再工业化”为发展定位,争取成为大湾区第五个重大合作平台。同时,要精准聚焦产业合作的方向,构建香港“科创+金融+制造”的跨境合作生态。推动科技合作加速发展,优化合作区的产业布局。打造两地规则衔接、机制衔接的示范地,构建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并争取国家支持,将合作区建设有关事项纳入国家及省的重要规划,以及新一轮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先进能源及智慧交通中心主管莫天德介绍,在《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中将氢能列为零碳转型重点方向之一,通过研究、规划及应用试验项目稳步推进,在公共交通、商用车辆和固定发电等领域应用。为确保安全,将氢气纳入《气体安全条例》并制定与国际和内地标准接轨的氢能设施安全标准。氢能源跨部门工作小组负责统筹氢燃料本地应用试验项目,推进氢能发展。目前,已批准28个试验项目,涵盖制氢、储运、加氢及应用等,为香港氢能发展积累实践经验,稳步迈向碳中和。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高级研究主任杨云表示,江门大广海湾具备土地、产业和空间优势,为深化港邑合作提供新机遇。他建议,应充分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推动两地产业链紧密衔接及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强化绿色能源、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标准与服务对接,吸引专业机构落地,并通过多层次协作机制,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打造高效务实的合作模式。 善水资本能源转型及碳中和投资董事李白笛分享了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李白笛强调,江门与香港具备区位与能源协同优势,未来可通过海上风电制氢、高效电解槽技术及氢能船运网络,构建“内地生产-香港应用”的绿色能源通道。她建议,政府可依托江门新能源产业基础,结合香港科研优势,打造“研发+制造+国际化”一体化平台,支持自动驾驶、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能源转型标杆。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外联部(国际合作部)高级总监周静介绍了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情况。就江门与香港合作方面,她指出江门与香港在惰性物料处理上已经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且江门具有地理和产业优势,江港在循环经济、低碳绿色发展上合作前景广阔。未来,江门和香港可进一步打通大湾区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做好废旧资源分类,依托香港地区与欧洲等区域的经贸联系,广泛链接海外再生资源,以自身优势为引领共建跨区域的高质量资源循环产业链做出贡献。 江门市政协港澳台侨联络和外事委员会主任邓灿晖指出,江门与香港合作基础坚实、潜力巨大。江门大广海湾地区在能源、港口和发展空间方面资源丰富,而香港则具备高度国际化、成熟商事环境和强大科研实力,两地优势互补显著,合作前景广阔。为进一步释放合作潜能,邓灿晖主任建议通过完善创新协作机制,香港与江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绿色循环经济、高端食品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双向赋能。随着港珠澳大桥效益释放和深江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推进,两地时空距离正不断拉近。邓灿晖主任建议要不断优化合作模式,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机遇,推动江港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表示,本次专题研讨会令人对江门与香港的合作充满信心,双方在绿色能源、算力、产业链与供应链等方面高度互补,当前正是深化合作的重要时机。他强调,合作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既要设定高远目标,也要脚踏实地、分步实施,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他呼吁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推动两地新型工业化合作结出丰硕成果。
江门市政府门户网站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