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讲好公路故事,树立先进模范,提升养护合同工的荣誉感,激励江门公路人不断争创佳绩,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方案,市公路事务中心决定开展“争当最美养护合同工”活动,评选及表彰江门市公路系统“十佳养护合同工”。经下属各养护中心推荐,共有18名养护合同工入选。从今天开始,“江门公路”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发布18名最美养护合同工候选人事迹,敬请关注!
陈琼娟
驶入某条繁忙的公路,你可能会经过一抹橙色身影,也许你只是匆匆瞥过一眼,也许你甚至从不会留意——她时而低头清扫路面,时而弯腰捡拾障碍物,时而挥汗填补坑槽,时而俯身清理水沟……她是陈琼娟,市区公路局养护中心的一名养护工,从2012年至今,她一直扎根公路,一干就是9年,每条管养道路都印满了她的足迹,目前跟随班组主要服务于五邑路。
早出晚归,心一直在路上
五邑路是省道S364十水线的一部分,东接外海大桥,向西横跨约11公里接江门大道,其扩建工程于2020年底取得重大建设成果,实现主线和部分辅道通车,对构建我市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实现东部“三区一市”区域交通、经济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上级工作安排,我中心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负责五邑路主线和部分已经通车辅道的临时保洁工作任务——外海大桥至江门大道(K47+020-K58+013)主道及辅道通车路段的路面、桥梁、涵洞、排水设施日常保洁,巡查和经常性检查,以及暴雨巡查及清理排水设施。
刚通车的五邑路发挥着城市主干道的精气神,来往车辆络绎不绝。为了减少对车辆行驶的影响,养护作业常常需要避开行车高峰期——早上七点,班组就要开始进行清扫路面,陈琼娟往往要在五六点起床,准时上岗。虽说路面保洁以机械清扫为主,但刚完工的五邑路路面污染、杂物等情况较多,一些卫生死角只能靠人工清扫和清洗,另外主线跨线桥较多,桥梁伸缩缝和泄水孔也需人工清理。陈琼娟与同事们已习惯一大早在养护车上一边颠簸,一边留意观察路面情况,发现洒漏、垃圾等立刻下车,抄起工具,迅速清理。
除了早起,加班到半夜也是常事。五邑路通往中山方向的尽头,便是外海大桥,是连接江门和中山古镇的重要通道。同样是为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大桥的养护作业和病害修复大多在夜间进行。漆黑的夜里,陈琼娟与同事们在路灯下忙碌工作,从晚上9点一直干到凌晨3点。她身材瘦小,却也不妨碍她抬起沉重的补料,操作平板夯等笨重的养护器械更是娴熟。灌缝、补坑槽、清理伸缩缝……陈琼娟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同事们都十分赞许她的细心和耐力,她的工作虽是普通,但从不掉链子,润物无声,默默成就着班组的每一次合作无间。
指哪打哪,养护中心的万能补丁
五邑路只是陈琼娟服务过的其中一条道路,在九年的养护生涯中,她跟随过多个班组。“我记得当年她在外海班的时候,每天主要负责新民、新礼大桥的巡查清障,中午还要负责班组开膳的工作,挺辛苦的,但她都能应付得来。”外海站梁站长回忆道。随着五邑路扩建工程开展,其养护工作也暂时移交,陈琼娟曾被调往江门大道班组,随后又来到外海班,负责江海路一段人行道的清扫等日常工作;江海区实行“一把扫”工作制后,她又去往养护中心本部;当五邑路扩建工程顺利通车、我单位接到临时保洁任务后,她又回到了五邑路班组……从五邑路到江门大道,到江海路,再回到五邑路,陈琼娟工作所涉的路段都是车流量极大的市区主要快速干线,养护工作强度和难度可想而知。面对每一次调动,她都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就像一枚移动的补丁,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补,工作态度始终如一。
不畏艰辛,只为成就最简单的幸福
锄头、铁锹、钢杆、大扫帚是陈琼娟的“日常装备”。一锄锄耙,一点点扫,一筐筐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管天气好坏,没有节假日概念,一扫就是几公里——每个卫生死角都不放过的她,手上布满厚厚的老茧和新磨的血泡。在多年的养护生涯里,令陈琼娟印象深刻的工作之一就是除草。
五邑路在扩建前,路边环境复杂,居民经常堆放杂物在路边水沟上。每到四五月份,气温变暖,雨水增多,杂草开始疯长,陈琼娟常常要背着20公斤的农药喷洒装置,深入到水沟旁,喷洒沿线的杂草,一走就是半天,即便包得严严实实也还是会被蚊虫叮咬。
陈琼娟的家庭条件不错,家人们觉得这份工作风吹日晒、又脏又累又危险,是不折不扣的“苦力活”,经常劝她辞掉,但丝毫不能动摇她对公路岗位的坚定信念。尽管日常养护工作已经如此繁重和辛苦,每当有创文加班、台风抢险等突击任务,需要支援的时候,陈琼娟也还是第一个报名参加,从不缺席,没有半句牢骚。她说:“能把路养好,一路畅通,方便群众出行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幸福。”
在她身边,总会获得满满正能量
陈琼娟为人随和、坦诚正直、乐于助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谁有困难,她都会毫不犹豫,尽可能地予以支持和帮助——生活中,碰到走失的小孩和老人,她主动上前解围;工作中,同事们遇到棘手问题,她热心解决。同事们都把她当亲姐妹,对她的苦干实干、默默付出表示尊重和敬佩:“每天重复做着相同的工作,没有因为天气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工作环境的转换而有所改变,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从她的言传身教中,大家都或多或少增强了自身对公路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岗位虽平凡,平凡见真知,陈琼娟以她的爱岗敬业,以她的细腻坚韧,实践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凡的业绩。
杨昌正
路,蜿蜒曲折如线;路,平坦宽阔如砥;路,连通了天地四方的空间。路,也见证了市区公路局养护中心维修班养护工杨昌正的平凡人生。兢兢业业二十年,他在黑夜里加过班,在风雨中抢过险,在烈日炙烤下修补过路面坑槽,一把铁锹度春秋,一把扫帚写人生,把青春、心血和汗水都倾洒在所热爱的公路养护事业上,在平坦的公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平凡而踏实的脚印。
面对工作:脏活累活抢着干
管养公路,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并不容易。春寒料峭,阴雨绵绵,清淤除污,绿化保洁;夏季烈日,热浪扑面,早出晚归,修补病害;秋风伴雨,抗水毁,清塌方;冬季严寒,顶风冒霜也要坚守一线,这些,都是杨昌正二十年来的工作缩影。
二十年的养护生涯,杨昌正始终如老黄牛一般勤奋尽职、任劳任怨,不管在哪里,脏活、累活都抢着干。2007年,养护中心新建立沥青拌合场,需要安排人员进行学习工作。由于拌合场环境高温高危,有毒有害,且劳动强度大,工作艰苦,很多人都推脱着不愿意去,杨昌正却第一个主动请缨加入。他认为,沥青拌合是养护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习新技术准没有错。在沥青拌合场中,杨昌正还肩负着为设备清除粉尘这项艰巨的任务:装满粉尘的桶每个约重60斤,沉甸甸地需要整个提起;处理时温度高达120摄氏度,穿戴整齐的防护装备会被满身大汗打湿,黏在身上;更别提粉尘对人体带来的一定损害了。这份“重担”,杨昌正一个人一挑就挑了十几年,也没有丝毫的计较。“很拼很给力”,这是养护中心副主任黄振业给杨昌正的评价:“之前使用液压动力站也是这样,需要力气大的,他就抢着上,经常弄到满身泥浆也一样笑嘻嘻”。“是个憨厚的老实人”,他补充道。
面对家庭:不着急的事先放一放
作为一名养路工,杨昌正怀着对公路事业的一腔热情,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坚守在养护一线,其中的苦楚鲜为人知。为了养好路,杨昌正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和节假日。今年年初,江门市创文工作进入复查阶段,对路容路貌的要求更是再上一个台阶。面对陡增的养护任务,杨昌正咬咬牙,与妻子耐心商量:“创文任务紧急又重要,回家的事咱们不着急,先放一放吧。”在每个家庭欢聚团圆的大年初一,杨昌正带着他的扫帚和铁锹走在管养的公路上,为出行的人们清扫出一条幸福之路。2017年超强台风“天鸽”“帕卡”接踵来袭,我中心管养的多处路段出现水浸、路树倒伏等险情,路况危急。接到班长洪学智的电话时,杨昌正正在家里做饭,他二话不说披上雨衣出了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加入到抢险队伍中去。“我很信任他”,洪学智称赞道:“不管是冬寒夏炎还是白天黑夜,一个电话,他肯定赶过来”,“有他在很踏实”。
面对选择:以感恩之心扎根公路
漫漫廿载的公路生涯,杨昌正有过不少次选择的机会。当年,怀揣梦想千里迢迢从贵州到江门准备“大展身手”的养路工们,有的因无法承受恶劣的工作环境而离岗,有的辞职到更大的城市去寻找高薪职位,还有的因顾念家庭选择回老家发展,坚守到现在的只他一个。曾有贵州老乡邀他回家乡、换工作,也有本地的知名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但都被杨昌正一一婉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以“脏、累、苦”作为标签的养路工职业实在说不上美好。对于杨昌正的选择,朋友们感到不解,家人们觉得困惑,只有杨昌正清楚地知道,感恩与热爱,是自己扎根公路行业的最大动力。
时间回到2006年,一份病情报告打破了杨昌正家庭的平静:年幼的女儿被诊断出左眼眼细胞恶性肿瘤,且情况并不乐观。突如其来的噩耗让杨昌正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夫妻俩微薄的收入并不能支付起昂贵的治疗费用,想要找人借钱又“求助无门”,这走投无路的现状让原本壮硕的汉子一时间消瘦了不少。班组同事发现他的不对劲,经过仔细询问后立刻报告单位领导寻求解决方案,很快,“献爱心助真情”活动在单位悄然开展。当这笔善款交到杨昌正的手里时,这个坚强的男人忍不住红了眼眶。十五年后的今天,回想起那一刻的感动,杨昌正都不禁地动然:“这里是个有人情味的地方,从那一刻我就决定,这辈子都要守在这里!”
面对未来:坚守是唯一的答案
关于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和发展,杨昌正有很多想法:想要继续学习更多的现代化养护技术和机械操作;学好了小汽车争取再学个大货车,让岗位再升一档;目标是要做能管理好班组的班长等等。这些千头万绪、千言万语最终只汇成了一句话:“我还会继续在这里做下去、走下去,看着我们的公路行业、养护事业不断地进步、发展。”
持之以恒方显难能可贵,杨昌正凭着自己对公路事业的执着和无限的热爱,用一颗不变的心对待工作,以一名平凡养路工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用一颗铺路石的精神为江门公路继续奉献。同时,他也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关于未来,坚守,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