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持续提升党建引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教育强省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完善建设教育强市务实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课教育,常态开展党员干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建立江门特色“大思政”工作机制,依托暨南大学江门市教育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精品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课,擦亮“金扣子”思政教育品牌。
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加强学位供给,实施普通高中学位攻坚行动,增加公办基础教育学位。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提升教育公平性和质量。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方案,办好办强乡镇“三所学校”,充分利用纵向帮扶资源,提升县域高中办学水平。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坚持“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双减”,优化课后服务,高质量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加强协同育人,密切校家社联动。拓展大湾区教育文化交流,共同创建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品牌活动平台。落实意识形态“一岗双责”,常态化做好安全教育、防欺凌、防溺水、消防安全、防交通事故等校园安全工作,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及时排查化解矛盾风险,切实维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和校园安全稳定。
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力争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深入实施“双百行动”,推动高校资源与当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多领域达成合作。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搭建梯队成长体系,保障教师合法待遇,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