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代言 树品牌
兴产业 促脱贫
由江门市委组织部指导,江门市委网信办主办,江门日报社、江门市网络文化协会承办的“我为驻点村代言”大型网络公益助农活动来了。此次活动以“作代言、树品牌、兴产业、促脱贫” 为目标,邀请第一书记为驻点村代言,推介所驻点村的特色产品,展示乡村美好风貌与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的良好形象。
第五期
由第一书记吕耀申
带我们走进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
水塘村位于恩平市圣堂镇西部,开阳高速公路圣堂出口处,下辖8个村小组,分别是水塘村、上隔巷村,下隔巷村、上天村、湖尾村、庙及村、下天村、湖寨村,户籍人口1716人,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

“实施‘三清三拆三整治’后,我们水塘村不仅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更因为这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打造成‘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今年以来,我们村接待的旅客就超过一万人。”水塘村第一书记吕耀申向我们介绍道。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公布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其中“恩平大米”上榜。据悉,“恩平大米”年种植面积达24666.67公顷,年产稻谷13.2万吨,年产大米8.4万吨。

“我们的‘恩平大米’属籼稻米,是优良的丝苗稻种,也是广东省内优质大米代表。”吕耀申说,近年来,“恩平大米”凭借优良产区环境、上乘品质及庞大产业规模,频繁亮相各种大型农业展览会,逐渐走出恩平。一碗恩平大米煮成的米饭,一闻稻香浓郁,二尝口感松软香糯有嚼劲,三品甘甜,入口之后稻香还会在口腔中萦绕许久。“今年是恩平市水稻产业迎来发展提升的好时机!”吕耀申自豪地说道。3月,恩平市丝苗米产业园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023亿元,“恩平大米”迈入省级平台。近年来,圣堂镇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发展特色农业,在政府的引导下,该镇的萝卜种植发展步伐较快,

“这里毗邻锦江河,土壤带有沙质,晚上会返潮,使土壤重新滋润起来,因此长出来的萝卜又白又胖。”吕耀申向我们介绍道,这种具有皮滑、肉脆、水多、糖分足等特点的糖心萝卜,被誉为“恩平人参”。

走在圣堂镇公路沿线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拔萝卜、洗萝卜的繁忙身影,成片的萝卜地在深秋阳光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吕耀申表示,“糖心萝卜外观圆润,肉质可口,销路也很广,年产量可以达到1350吨,年收益达270万元。”

随着“恩平烧饼节”、“圣堂萝卜节”等突出地方文化和特色农产品的旅游主题活动的成功举办,近年来,恩平逐步培育起属于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水塘村作为革命先驱的发源地,历史悠久。这里有恩平第一个党支部旧址,还是恩平著名的革命“三老”中的两位——冯燊和禤荣的故乡。红色,是水塘村的历史文化“底色”,也是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

△天村党支部旧址
依托水塘村的红色资源,圣堂镇挖掘收集中国共产党在当地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红色遗物,将影响较大、教育性较强的冯燊故居、禤荣故居、天村党支部旧址(恩平第一个党支部)3个点串成线,建设红色教育基地。
吕耀申说,“很多单位、组织都喜欢来我们水塘村举办主题党日活动,参观革命先辈的故居、听听红色故事,还能顺便感受田园乡村风貌。”

近年来,水塘村融合红色旅游、人文景观和绿色生态,着力打造“红色+绿色”的旅游组合发展模式,通过“党建+旅游”的形式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提起恩平美食,肯定少不了烧饼!”吕耀申笑着说道。作为恩平人清明节祭祖必不可少的食品,烧饼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恩平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恩平烧饼也逐渐从祭祀用品转变为特色小吃,成为恩平独具特色的一张美食名片。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用手工制饼坯、包馅,这些豆沙也是我们慢火推沙炒出来的,豆沙味很浓郁!”有着23年做饼经验的梁品永向记者介绍道。米团压成扁平状、加入馅料、再把米团捏成球状,粘上芝麻、放进烤炉里,片刻后抽出铁盘时,一个个散发着糯香、两面金黄的烧饼就做好了。待烧饼冷却几分钟后再细细品尝,表皮酥脆可人,内里绵香软糯,咬一口,饼皮弹牙爽口,略带嚼劲,豆沙馅绵软香甜。“我也是第一次品尝到这么好吃的烧饼!”吕耀申兴奋地说道。

“现在为了提高制作速度,很多店都改用电炉烤,但木炭炉烤出来的烧饼,水分保留得更多,吃起来口感也更好。”梁品永说只有用木炭炉烤出来的烧饼才是最正宗的。

经过传承与创新,恩平烧饼的款式也越来越多,如今市面上除了传统的叉烧、冰肉、豆沙口味,还有创新的簕菜、辣木、紫薯、陈皮口味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恩平市面上销售的烧饼种类超过30种。未来,水塘村将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逐步按照“红蕴水塘,初心小镇”的设计,做好民宿经济与红色体验活动、民俗文化及红色历史资源开发的结合文章,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示范点。通过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延长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为村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增长点。欢迎大家到水塘村考察投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