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乡村振兴攻坚战拉响,广东就特别“忙”。
这一年,蓝图绘就。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召开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明确“任务书”和“时间表”,省级财政10年时间投入1600亿元。
这一年,“龙头”带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3月召开现场会部署推进,6月印发建设方案,8月完成50个产业园立项筛选,9月召开推进会,10月印发资金管理规定……
这一年,“龙尾”联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每年整合筹措10亿元,扶持1000个村发展特色产业。
有行动,才有出路。进入2019年,省委、省政府继续拿出实招妙招,真金白银地投、真刀实枪地干。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目前,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达100个,入选国家级10个,珠三角地区自筹资金建设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且省委省政府近日决定,在原计划安排75亿元建设150个基础上,再增加25亿元建设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以及系列配套政策发布,建设工作如火如荼。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百园强县、千亿兴农”的乡村产业兴旺格局正徐徐形成,广东的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评价。7月12日,南方农村报社记者在江苏扬州召开的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上了解到,广东经验在全国分享。
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最大短板面前,广东如何将短板变为“潜力板”?大而不强的广东农业,要依赖产业振兴乡村,所走的路径有何示范意义?财政大手笔投入到传统农业,正在迎来一次全新的融合反应,以广东乡村产业振兴为样本,可以观察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逻辑。
跑出“加速度”,乡村产业振兴路径清晰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乡村有了产业,才能真正活起来。而广东农业产业状况如何?
十八大以来,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全国第8位上升至第6位。目前,广东农村常住人口3367万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200万亩,水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菠萝、香蕉、龙眼、荔枝全国面积最大、产量最高。
问题仍然很多。有的有品种无品牌,有的有品牌无影响,有的有影响但不大,有的有产业但链条短。广东农业尚未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足。
正视这些短板的同时要看到优势也很明显。广东四季都可以种植,“插根筷子都能长”,拥有气候资源优势;种类繁多、品种多样,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的农产品,拥有生物资源优势;广东人口多,还有广阔的港澳市场和海外市场,“生产不愁销”,具有消费市场优势;广东GDP、财政收入全国第一,拥有经济基础优势。
组合叠加起来形成的综合优势更大。省领导认为,找准产业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产业发展扬长避短的过程,是一个把脉广东农业产业结构、土地资源、地理气候、人口构成、区位条件、发展水平等资源禀赋差异的过程。
如何打开小切口推动大变革?审时度势,广东把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方向,全力打好这三张产业牌。
行动最有说服力。仅仅一年多时间,广东以“史无前例”力度,以弯道超车的速度,大力推进激发乡村活力的第一步,在产业振兴上跑出了“加速度”,勾勒出“七个一”发展路径,即培育一批主体,打造一批平台,创响一批品牌,培育一批人才,强化一批科技支撑,创设一批政策,建设一方良田,积累了可输出的广东经验。
打造平台,实现县镇村全覆盖
广东在部署乡村产业振兴当中,重点抓手有两个,一个是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个是“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也是两个拳头。
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产业园聚集着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等现代生产要素,能够形成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可有力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一组数据折射出“龙头”已在全省各个地方舞动起来:
建了13个丝苗米产业园,21个水果产业园,16个蔬菜产业园,12个南药产业园……共涉及423个镇,平均每个产业园4个镇;实施主体949家企业,平均每个10家。2018年至2021年,省财政计划投入100亿元建设2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在粤东西北15个市启动建设10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珠三角6市自筹资金建设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实现了一县一园的总体布局。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龙尾”。以当地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整合筹措1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3000个示范村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200个农业特色专业镇,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
目前,已制定了1+N个规范性管理制度文件,正在对全省主要特色农产品适宜种植区域分布调研,绘制全省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电子地图。
培育主体,激发活力完善利益联结
广东积极实施龙头企业“百千计划”(百家上市融资农业企业、千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规范提质工程、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行动,推动成立荔枝、茶叶、丝苗米和花卉等产业联盟。
一大批新型经营主体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方向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融合格局。
产业园利益联结机制的绩效目标是硬要求,园区内农民收入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以上。“要恪守‘姓农、务农、为农、兴农’的产业园建设宗旨,不能富了老板,亏了老乡。”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说。
目前,100个产业园带动农户205万户增收,园区内农民收入水平高出当地农民平均收入水平24.6%。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方式,联结带动省内农户463.5万户,带动农户年户均增收4435元。
“韶关翁源兰花产业园建设过程中,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等形式,带动了1300多户农户参与种植兰花,2018年每户增收达1.5万元。”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畜牧师黄苑芳介绍。
连南县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2900多名农户增收;云安区肉牛产业园创设“四个结合”带农增收新机制,努力实现“一园带百村千户万人”的致富目标。信宜钱排镇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今年三产融合效应明显,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产销全线飘红,全镇年收入最高的果农超过80万元,年收入超10万元的果农近千户。
“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激发市场活力,省财政对粤东西北每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5000万元,这5000万元直接拨付到牵头实施主体(企业),由牵头实施主体制定资金使用方案,赋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实施主体自筹资金共187.76亿元,约占总投入的73%。
创响品牌,发挥“粤字号”带动效应
农业品牌化的过程,就是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
广东聚焦农业品牌“小散弱”等共性问题,着力整合提升一批,整合同区域同类别品牌,重点建设英德红茶、罗定稻米、清远鸡、斗门白蕉海鲈等国家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专用品牌;宣传推介一批,统筹资金在各级媒体开展品牌宣传,举办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和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等,推动“粤字号”农产品组团进京入沪、网红直播助力产品上网,大力宣传品牌、唱响品牌;培育保护一批,编制《广东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品牌目录制度,健全品牌支持保护体系。
今年3月,广东以徐闻菠萝营销为试点,首创农产品营销“12221”模式,即建设一个全产业链数据平台,组建采购商和经纪人两支队伍,建设产地和销区两个市场平台,策划产区、销区市场两场活动,实现打造品牌等一揽子目标,取得了明显效果。
“12221”模式用在荔枝上,连环出招,招招致胜。自5月以来在东莞、广州、惠州、茂名多地开展2019广东荔枝丝路行、广东荔枝“520”等系列活动,让荔枝“霸占”了水果热销榜单,声名远播,促进了荔枝产业兴旺。
品牌直接带来了产品溢价。新会陈皮品牌打造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肯定。4月20日,他来到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考察,表示“从产品、文化、故事到全产业链,打造新会陈皮品牌;将金融引入产业园发展,让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让金融与农业经营主体紧密结合。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2018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新会陈皮在区域品牌前100排行榜中排第41位,价值 89.1亿元。
创设政策,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政策“粘合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顶层设计。连续两年高规格召开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组建乡村产业振兴专项组,与农业农村部签署部省共同推进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合作框架协议,出台或正在推动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乡村振兴用地政策、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
财政投入大手笔。2018年,省财政安排“三农”投入616.8亿元,增长125.9%,规模历年最大、增幅历年最高。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已汇聚财政资金、农业基金、社会资金等160亿元,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已完成直接投资规模78.37亿元;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基层服务网络,累计担保放款26.02亿元,着力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乡村振兴带来的积极变化正在显现。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26.3亿元,增加值394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4.3%,增幅自2013年以来最高;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68元,名义增长8.8%,实际增长6.8%,增速持续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至2.58∶1。
振兴乡村产业,以此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这是广东正在进行的探索实践。而对标中央的要求,对标浙江等先进省份广东仍然有不小差距,乡村产业振兴依然任重道远,必须扎扎实实,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