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三农”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农村地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时时牵动着总书记的心。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生态功能和农业地位重要的地区,要着力保护好生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环境好了,生活才能更好。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高效生态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由之路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浙江“千万工程”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其成功经验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等,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经验表明,要深入推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才能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概况起来,就是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走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凸显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浙江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上进行了积极实践探索,创造了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经验。十多年来,浙江持续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铁腕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对养殖过载区域重点进行减量,坚决关停拆除“低小散乱”场户,保留养殖场全面提标改造养殖设施。浙江累计关停养殖场(户)40余万户,生猪出栏量从2013年的1895万头调减至2023年的953万头,生猪养殖污染得到根本遏制的同时,畜牧业实现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养殖不是“选择题”:生猪养殖业的必答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事关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江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随着生猪养殖业的发展,也伴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专家估算,1头猪的污物排放量相当于10个人的污物排放量。同时,根据畜禽规模标准及折算方法,1头成年出栏生猪粪污产生量分别折算为30只蛋鸡、60只肉鸡、30只鸭、15只鹅、3只羊的规模。生猪养殖业粪污的排放会导致有机质累积过多,给水体、土壤、空气污染带来严重污染,还会给养殖业疫病传播提供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这项工作关系六亿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关系农村能源革命,关系能不能不断改善土壤地力、治理好农业面源污染,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好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等要求。《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对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密集区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综合整治方案,采取组织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有计划搬迁或者关闭畜禽养殖场所等措施,对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治理”。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加强养殖污染防治,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提档升级,规范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严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
全国各地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存在的短板和漏洞,采取坚决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绿色转型。2023年,福建出台了《进一步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条措施》,通过“控规模、调结构、增效益”优化养殖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落实“一禁、二表、三分离”全过程削减畜禽粪污产生量,推动液体粪污贮存发酵、固体粪污堆肥、资源化利用设施“三提升”,健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链条监督制度等方面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一步加快畜牧业绿色转型。
作为全国生猪主产区的广西,2025年全面部署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采取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加大重点流域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检查、分类推进改造达标和关停整治、挂牌督办畜禽养殖违法排污案件等措施,大力推动规模化、生态化、绿色化养殖。同时,湖南也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对畜禽养殖行业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逐一对设计年出栏50头及以上猪当量的所有畜禽养殖场(户)进行全覆盖检查,进一步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监督管理工作,依法依规处理私排滥排等问题。此外,重庆市2025年也最新发布了《规模养殖场臭气防治技术规程》,进一步规定了存栏量超过200头生猪当量及以上的畜禽养殖场臭气防治的源头防控、过程减控、末端治理、监测与排放的内容。规程的印发实施能有效降低规模养殖场的臭气浓度,改善猪舍内的空气质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提高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从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畜禽粪污资源化”,到全国各地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绿色养殖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猪养殖业的“生存必答题”。
打好潭江保卫战:生猪养殖污染治理是重中之重
潭江发源于阳江市牛围岭山,干流自西向东流经江门恩平市、开平市、台山市、新会区。潭江流域总面积6026km²,其中在江门市境内流域面积5882km²,占江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2%。一直以来,潭江是江门的主要排水通道。有关研究表明,生猪养殖等农业面源是潭江流域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之一。
江门是全省畜牧大市,但生猪养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程度还不够高,生猪养殖污染负荷重等短板依然突出。“十四五”初期,随着猪肉价格周期波动,行情好时,养猪能赚钱,部分生猪养殖场仓促上马或盲目扩建,一些镇对当地生猪养殖产业究竟能发展到多大规模,本地可承受的环境压力有多大,却没有一个全盘考虑。随着生猪养殖存栏量逐渐增加,排放粪污对水环境污染负荷加大,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在2022年出现转折,主要污染排放物氨氮和总磷分别增加了137.1%和56.5%,水质达标形势非常严峻。
2023年5月,江门出台了生猪养殖场污染排查防治工作方案,指导生猪养殖场粪污防治设备提档升级,依法整治违法生猪养殖场,推进生猪养殖业高质量绿色发展。经对全市范围内生猪养殖场逐一摸排,大部分养殖场存在用地、用水、动物防疫、污染防治等突出问题。为此,江门按照控总量、调结构的原则,因地制宜对生猪养殖场采取分类施策、分步治理,对有意愿、有能力整治的生猪养殖场采取完善设施的整治措施,引导生猪养殖场遵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逐一指导制定“一场一策”整改方案,开展粪污防治设施设备提档升级,配备液体粪污厌氧发酵和生化处理系统,实现达标治理,有效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无意愿、无能力整治的生猪养殖场采取有计划搬迁的措施,推动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并由属地镇、村工作人员逐户开展政策宣传,指导帮扶自愿停养的养殖户掌握其他生产技术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帮助增收致富。
截至目前,生猪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逐步得到改善,最近两年水质均保持优良。
绿色高质量发展: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绿色决定发展的成色。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具体落实到推动生猪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上,就是要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如何用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思维推动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并以此牵引生猪养殖业实现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更需要下一番大功夫,做到久久为功。
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径探索中,作为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发展区的开平市大沙镇是巧打生态牌,“青山”变金山的一个缩影。20余年前,开平大沙河水库被确定为饮用水源地。面对严峻的水源保护任务,当地紧密结合“清水保卫战”,坚决淘汰周边影响水质的生猪养殖等污染产业,累计清理畜禽养殖场541家,拆除建筑物面积达69万平方米。一时间,当地村民面临着发展困惑,难以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随着生态治理工作逐步深入,水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赋予了大沙镇全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大沙河水库成为大沙镇发展“水经济”新模式的坚实基础,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大沙镇成功孕育了大沙茶、大沙山泉水、大沙丝苗米、大沙山水濑粉、大沙水库鱼等系列优质生态产品,并融入至“大沙优品”名录,打造“茶水共生、多品支撑”的品牌文化,将生态效益转换为经济收益。大沙镇的实践充分证明,坚持生态文明先行,保护好青山绿水,能够有效释放经济红利,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领群众走上一条生态宜居、经济繁荣的绿色致富之路。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尤其是对于生猪养殖主体而言,守护好绿水青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浙江从“两山”到“两化”的生动实践,更加坚定我们的战略抉择:“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