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江门市新会区推行全方位“不打烊”政务服务
【调查研究】
●我市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情况调查
【工作进展】
●我市多措并举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100%完成
●我市扎实推进“粤菜师傅+旅游”见成效
◆学习园地◆
【编者按】日前,省府办公厅《粤府信息》以粤信条目形式编辑刊登了政务信息《江门市新会区推行全方位“不打烊”政务服务》。现全文刊载如下,供参阅学习。
江门市新会区推行全方位
“不打烊”政务服务
一是推行“5+X”休息日预约服务。通过大数据统筹群众预约信息,快速分析数据和调配工作人员,实现民政、社保、公安等7大类63项业务提供休息日预约服务,其中,公积金业务率先实现休息日可在镇(街)级预约办理。二是实施政务服务“中午不打烊”。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日中午正常对外开放,设置窗口受理不动产登记、人社、税务、民政、市场监管、公安等政务服务,增加办理时间弹性。三是实现100项高频事项全城通办。群众可选择就近镇(街)窗口进行事项办理,也可通过网上平台、手机APP、微信小程序、自助终端机等渠道办理,实现全区纵向通办,用数据联通、邮寄送达减少群众和企业跑腿。
(新会区政府办公室供稿)
◆调查研究◆
我市扶持建筑业发展的情况调查
我市建筑业企业用工实名制规模省内第二,贡献税收排名第四,振兴建筑业,对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9年,我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6.38亿元,占全省总产值比重为1.9%,增速为3.1%,总产值和增幅大幅落后于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城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对当前我市建筑业运行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判和对策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情况
(一)建筑业总体平稳。近5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增速8.3%。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约100亿元,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上半年目标任务。
(二)建筑业市场秩序持续向好。我市自2018年起重建建筑市场诚信体系以来,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我市信用登记企业3695家,市外建筑企业3331家,占比90.1%。开标评标平均时长缩减50%,招投标投诉大幅下降80%,重评重招项目大幅下降83.3%,建筑市场秩序明显改善。申报创优项目数量逐年增加,2019年达97项,期间涌现出一批获得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匠奖等高含金量奖项的项目,有力促进了我市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均衡。现阶段开平市一枝独秀,全市1家特级、13家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中有8家注册地在开平市。开平市建筑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125.4亿元(占全市55.7%)增加到2019年的191.42亿元(占全市60.5%)。
(二)企业资质总体偏低。目前全市249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中,高资质等级企业(一级及以上)仅占8.8%;大部分企业资质单一,无法参与重点领域工程建设的竞争,承接PPP、BT等大型工程能力不足。今年1-5月份本地企业中标额为7.8亿元,仅占32%,在房地产、PPP等项目竞争中均处于劣势地位。
(三)外来企业对本地企业冲击较大。2019年我市建安工程投资额1217.65亿元,本地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316.38亿元(包含部分市外建筑产值),仅占比26%,统计数据及税源的流失严重。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广州、佛山、茂名等周边城市出台了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的政策,在财政、税收、承接本地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降低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企业外接工程竞争力,也吸引了外地建筑企业落户当地。目前我市仅新会区、开平市、鹤山市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但政策含金量不高,落地难,企业外出经营积极性不高,仍未形成政策优势。
三、意见建议
(一)建立挂钩重点建筑企业联系机制。部门定期到挂钩的重点建筑企业走访,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承接项目建设情况,及时跟进、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二)增强企业竞争力。专门辅导并引导企业资质升级,加快推进并放开水利、公路、港口航道等领域三级资质部门联合审批与升级。对本地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建筑类质量安全生产奖项的,给予奖励。同时,建立江门建筑业集采平台,包括材料采购、用工服务(劳务)、工程设备租赁等在内的大数据交易平台,节约企业成本,亦可规范企业运营,形成监管闭环,发展建筑业平台经济。
(三)发展总部经济。确定一个总部经济试点示范区,在建筑企业总部落地时给予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支持。我市与有关企业尤其央企集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时,积极推动企业设立江门总部基地,并纳入统计。对到我市落户的二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甲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并承诺五年内不外迁的,给予企业落户之日起连续三个自然年度缴纳税额地方留成部分50%、30%、20%的奖励。落实在本市注册建筑企业实施增加3000万元以上营业收入,按增长额奖励1%的政策。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
◆工作进展◆
我市多措并举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市加大创业就业补贴力度、不断线的就业服务、鼓励创新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驾护航,力促其多渠道就业,“好就业”“就好业”。2020年,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13696人,同比增长15.3%。
一、真金白银稳就业。出台并实施2.0版“促进就业九条”,通过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拓展就业空间、保障重点群体就业、进一步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全力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基层就业补贴、小微企业社保补贴对象扩大至毕业2年内高校毕业生;提高求职创业补贴,为在我市在读湖北籍2020届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将见习活动和见习补贴范围扩大到各类用人单位。今年以来,全市共发放高校毕业生相关就业创业补贴1178.5万元,惠及高校毕业生5633人,惠及用人单位1069家。
二、网络招聘助就业。组织4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五邑企业“复工战”HR先锋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流程“零接触”的免费线上公共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网络招聘会83场次,促进6852家次企业与8.95万人次求职者进行了对接,促成1.03万人成功就业。打造“邑企圆梦”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已举办7期专场活动,共有48家重点企业宣讲,发布3100多个招聘岗位。
三、扶持创业促就业。实施惠及面更广、针对性更强的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解决高校毕业生“融资难”问题。目前共发放126笔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金额5755万元,补贴利息85.35万元。启动2020年“乐业五邑”创业创新大赛和创客素质提升班,进一步培育和发掘高校毕业生优秀创业项目。江门市硕士研究生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入驻创业团队61个,带动就业200人。江门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入驻创业团队261个,带动就业1918人。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100%完成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市聚焦“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目标任务,重新梳理核对全市509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情况,用半年时间,高质量完成了动态新增的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任务。
一、建档立册,精准推进。一是摸清底数。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进行逐户核验,动态新增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任务。二是因户施策。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对在村里有宅基地且有建房意愿的,以新建房屋的形式安置;对没有宅基地或不愿建房的,优先安排乡镇公租房,以低租或免租的形式安置。
二、联动协作,合力奋进。一是市级统筹。印发工作方案,由市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财政、扶贫办等部门共同推进,并通过定期通报的方式,在各市(区)形成“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及时掌握危房改造工作进展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二是上下联动。组建镇、村级危房改造工作队伍,具体负责住房安全保障各工作环节的落实。将微信工作群覆盖到乡镇一级,实现市、县、镇三级线上实时联动,通过微信群及时反映问题、研究对策、解释政策、指导答疑,集各级智慧共同解决危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三、攻坚克难,稳步推进。一是倒排工期。以2020年6月底完工为目标时限,紧盯改造项目,逐户倒排工期,确保改造项目按工期完成。二是资金支持。建立市、县、镇三级财政资金补助机制,市财政局、扶贫办积极筹措市级扶贫专项补助资金,各市(区)及时发放配套补助资金,专款专户,确保资金切实落到贫困户手中。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
我市扎实推进“粤菜师傅+旅游”见成效
为帮助粤菜餐饮及旅游业恢复“元气”,我市积极打造“粤菜师傅+旅游”模式,推进“粤菜师傅”工程与旅游融合发展,全力助推粤菜餐饮和旅游业消费回暖。
一、建立合作联盟。江门五邑餐饮行业协会等10家单位签订了“粤菜师傅+旅游”联盟《合作倡议书》,以加强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培养“粤菜师傅”人才为重点,推动“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打造江门特色美食餐饮店,集聚游客人气,带动江门美食旅游。
二、深化休闲旅游。鼓励民宿加入“粤菜师傅”工程。如台山市海宴镇侨丰荟的1963民宿、1979民宿以东南亚特色风情为特色,配套以香料科普馆、香料文化体验馆、归侨文化博物馆等异国特色体验,以及结合东南亚菜式及本土特色粤菜的中西兼具饮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三、推动创业就业。在全省首创实施粤菜师傅创业“彩虹计划”,对创办五邑菜系美食的餐馆给予最高10万元的创业资金扶持,截至6月底,已有23家“彩虹计划”创业店完成经营备案。比如,开平市赤坎镇“网红”侨小馆揭牌,建立粤菜师傅创业基地。
四、构建培训体系。打造“粤菜师傅+旅游”培训载体。比如,“粤菜师傅”工程乡村培训点台山市三合镇三泉湾农庄,建成为该市首个侨文化主题餐厅,兼具游玩、美食,6月份以来接待游客逾3000人次。此外,大力推广线上“云”培训。台山市结合乡镇特色旅游资源举办“粤菜师傅•侨乡巧厨娘”特色糕点线上培训班,开平市潭江半岛酒店通过“钉钉”直播平台进行线上美食培训课堂。截至6月底,泉林旅游、古兜温泉、颐和温泉等59家餐饮旅游企业线上适岗培训备案职工4618人次。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