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园地】
●江门市打造政务服务多地联动“江门新样板”
【工作进展】
●我市公安交警部门三大措施科学布局春运工作
●我市推动谭江流域水质治理体系形成
●我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效果明显
●我市三举措持续优化融资环境
◆学习园地◆
【编者按】日前,省府办公厅《粤府信息》以粤信条目形式编辑刊登了政务信息《江门市打造政务服务多地联动“江门新样板”》。现全文刊载如下,供参阅学习。
江门市打造政务服务多地联动“江门新样板”
一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跨境通办”,突破性实现商事主体登记注册、税务缴费、补贴申领等119项涉企便民高频服务“跨境办理”。创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税务通项目,在香港、澳门应用智慧办税模式。联合广州、珠海等11个城市,在县级以上政务大厅设立大湾区综合服务窗口。二是开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主动对接协调广西桂林、贺州和黑龙江七台河市,在政务服务网开辟 “跨省通办”服务专栏,在行政服务大厅开设“跨省通办”专窗,并投放一体化自助终端机。实现第一批高频事项“跨省通办”,其中江门114项、贺州92项、桂林97项、七台河42项。
(内部供稿)
◆工作进展◆
我市公安交警部门三大措施
科学布局春运工作
我市公安交警部门围绕“保安全、保畅通、保服务”主线,提前对春运期间事故预防、疏堵保畅、疫情防控等工作进行系统安排,全力打造“平安、畅顺、智慧、暖心”春运。
一、科学研判分析。一是对近三年的春运期间交通违法、交通事故和交通流特点等进行研判分析,形成专题报告,提出具体工作意见和建议,指导各地、各单位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春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二是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结合当前当地的交通安全形势等情况,加强研判信息采集,及时调整、综合部署。
二、开展整治行动。一是组建联合检查组,针对“人车路企”四类源头隐患,提前开展隐患排查和清理工作。二是对“营转非”大客车等重点车辆的管控和酒驾醉驾、“三超一疲劳”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三是各级公安机关组织乡镇派出所及属地公安部门组建联合执法小分队,严查涉摩托车、面包车、货车特别是农用货车、拼装报废车超员、违法载人等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三、精准防控疫情。一是研究制定2021年春运道路交通突发性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和常态化防控阶段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交通管制工作预案,落实突发疫情应急处置工作要求,做足外部输入和内部扩散风险应对准备。二是给一线执勤民警辅警配齐口罩、护目镜、消毒液等安全防护装备。
四、强化宣传教育。一是提早发起宣传攻势,落实春运前安全教育警示工作,向重点人群、运输企业及危化品运输企业推送点对点警示提示短信5000条,组织警力进企业、工厂宣讲20次,教育引导外来务工人员3万人次。二是集中曝光了一批禁止参加春运的车辆和驾驶人、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的运输企业,为春运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市公安局供稿)
我市推动潭江流域水质治理体系形成
我市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潭江流域水质治理体系,潭江流域水质稳步提升。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9个国省考断面地表水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牛湾国考断面涉及区域内主要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
一、完善工作方案。我市连续三年印发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实施方案,发布《关于开展西江、潭江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作的动员令》,稳步推进牛湾断面涉及区域工业污水集中处理、截污管网完善、鱼塘排水管理、河流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坚决打赢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战,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创新补偿机制。发布《江门市潭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安排3000万元,选取当前潭江水质保护中重要及污染治理中影响大、改善难度高的各项指标,按照合理权重相加后形成最终补偿金额,对因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而使经济社会发展受到限制的地区给予适当补偿,成为全省率先出台并实施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地级市。
三、加大整治力度。多次组织开展“尖兵”执法行动、牛湾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环境专项执法行动等系列行动;组建了11个潭江流域环境监管执法专班,强化对潭江流域,特别是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涉及流域范围的水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潭江流域环境违法行为,有力地保护了潭江水生态环境。
(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我市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效果明显
我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中,着力解决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多、城市面貌日益老化、民生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日前,在我市召开的全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会上,我市工作获各地市“点赞”。据国家统计局江门调查队调查显示,逾九成市民支持城市品质提升行动,94%受访群众认为提升行动效果“非常明显”或“比较明显”。
一、拓展城市公共空间。一是建成城央绿廊、潮连环岛公园示范段等4条精品滨水岸线景观带,首条大型空中景观廊道——江海云道成为群众喜爱的网红“打卡点”,启明里历史街区活化利用和台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完成建设,院士路人行道、街角绿地等全面改造升级,城心轴线品质持续提升。二是完成市级儿童公园、东湖公园、北园公园等12个大型公园,圭峰山茶花园·名卉谷、石涧公园等超150个中小型公园,以及院傍坊公园、石鹤利公园等49个“口袋公园”的建设和升级改造。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一是五邑路、东海路、江侨路、连海路、双龙大道、西区工业桥等19条主要道路完成改、扩建;港口路、龙湾路、圭峰路等27条道路完成“白改黑”,城市道路进一步优化。二是江门河南岸道路、义乌北侧道路、紫雅路等多条“断头路”相继通车,规划三路、丰乐路北延线等加快建设,城市路网体系进一步完善。三是建成安达机械停车场、育德机械停车场等一批公共停车场,累计新增公共停车位超过1万个,“停车难”问题得到缓解。四是对中央活动区、城央绿廊、中心园林区、迎宾西杜阮高速出入口等15处门户节点,迎宾大道、院士路、发展大道等多条城市道路以及天沙河沿线12座桥梁等重点区域进行升级改造。
三、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一是启明里、育德社区等5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涉及居民近4.5万户,其中29个已完成改造。累计实施旧楼加装电梯项目198个,其中已投入使用68个,解决居民“上楼难”问题。二是建成广雅教育城、紫茶中学等超过30个重要教育设施项目,完成市美术馆、文化馆、江海市民阅读中心、“两馆一中心”升级改造,建成市口腔医院新院、开平妇幼保健院综合大楼等多个医疗设施项目,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三是主城区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实现环卫作业一体化全覆盖。建设垃圾分类收集点2500多个,新建、改造二类及以上标准的城市公厕254座。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稿)
我市三举措持续优化融资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江门市中心支行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多点发力,持续优化融资环境,努力打造企业愿贷、能贷的经营机制,切实畅通各类市场主体融资渠道,积极主动做好各项金融服务,为我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贡献力量。
一、增加融资金额。2020年,累计3327家辖区企业通过“粤信融”平台成功签订授信合同,完成融资5181笔,金额181.75亿元;中征平台累计成交辖区应收账款融资业务170笔,成交金额61.99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156笔,成交金额53.24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考核任务。
二、降低融资成本。落实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银行机构共向46家省级以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新增授信额度21.73亿元,其中已提款14.03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34%,中央财政贴息后,企业融资成本仅1.17%。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化工作,督导加快新增贷款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推广工作,引导银行业机构降低贷款利率。1-12月,1年期、5年期LPR累计降低30个和15个基点,带动企业融资成本下行。
三、落实融资补贴。推动地方政府出台跨境融资奖补方案,对从港澳地区开展跨境融资的企业进行利息补贴。截至12月末,全辖共有6家银行获得235.50万元奖补资金。2020年,辖区通过港澳进行跨境融资总额3.395亿美元,同比增长53.02%。
(中国人民银行江门中心支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