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稳经济政策】
●江海区推动招商引资持续提质增效
●新会区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改革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市财政局“三个突出”高质量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工作进展】
●市科技局积极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创新开展博士后工作
●江门水利投融资经验在全省推广
●市公路事务中心筑牢公路桥梁安全屏障
◆落实稳经济政策◆
江海区推动招商引资持续提质增效
江海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优质项目招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2年成功引进超亿元项目43个,其中专精特新项目15个;2023年已招引项目15个,总投资额超120亿元,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
一、精准定位。一是紧盯头号工程。把安全应急产业列为“头号工程”,安全应急产业园成功上榜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综合类)示范基地创建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江海智慧安全应急联合实验室”、江门安全应急产业(北京)孵化器;成功举办2022首届应急管理与未来城市峰会暨中国产业互联网(江门)峰会,签约动工项目14个,总投资555亿元,“五维一体”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二是紧盯产业链。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72%、41%。
二、精准施策。一是突出江海特色。制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专精特新、增资扩产、工改工等16项江海特色扶持政策,兑现各级扶持资金2.55亿元,退税减税降费22.21亿元。二是突出低效用地盘活。鼓励企业利用自有用地、村级留用地等进行增资扩产,提升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三是突出配套完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全部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邑路、连海路及江南路西段等10条道路建设项目顺利完工。
三、精准服务。一是深化工作机制。建立区重大项目联审专班和推进协调机制,健全“四个一”工作机制和“承诺制”“代办制”服务体系,完善“一企一档”,为项目方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保姆式”服务。二是实行挂图作战。统筹用能、水电、燃气等要素配置,加强产业用地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地等项目”和“供地即动工”,为拟落户产业项目提供充足要素保障。三是强化产业金融联动。通过创新金融、定制服务等方式,推出定制产品和全链条融资服务,全力保障招商项目落地建设。
(江海区政府供稿)
新会区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改革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新会区坚持制造业当家,不断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政务服务水平,打造项目引进、落地、建设、竣工、验收、投产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一、会商服务,项目动工“零等待”。将企业“等地期”变为办件“加速期”,通过部门联合会商模式,对项目的施工报建环节进行模拟审批,并固化审批成果,当项目投资方取得土地并达到法定审批条件后,“模拟审批”成果可转化为正式审批结果,实现新上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动工“零等待”。2022年,该区有16个项目实现“交地即动工”,总投资额超263亿元,涉及工业用地超2300亩。
二、帮办代办,项目报批“零跑动”。制定《新会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代办帮办工作制度》,以园区专窗为枢纽,镇(街、区)为接入点,建立分工协作、上下联动、有效衔接的代办服务体系,精准对接部门与项目方。应用“视频办”服务平台,提供线上咨询导办、材料预审服务。组建帮办代办专班,按照一窗受理、一网集成、一项目一专员、一项目一团队、一项目一方案、一项目一考核“六个一”原则,为项目提供“保姆式”贴心服务。
三、联审联办,工程验收“零障碍”。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改革,通过工建平台申请受理联合验收,将并联审批事项同时申请,减少申请资料10余份,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深化信息共享集成,推行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即发证”。
四、主动服务,贴心为企“零距离”。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前期阶段,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咨询导办服务,预审项目报建资料;土地成交后,安排专人协助企业办理土地缴款、不动产证、施工证等;在报建期间,协调审批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效率;竣工验收时,建立“一对一”“面对面”服务机制,压缩审批时限。
(新会区政府、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供稿)
市财政局“三个突出”高质量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市财政局找准政府采购政策发力点,聚焦市场主体、营商环境和采购主体责任,积极发挥政府采购对实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的促进作用,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助企纾困,厚植企业发展沃土。牵头制定一揽子助企纾困的财政支持政策,将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作为重要抓手,有效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激发中小企业发展动力。引导和帮助超过6000家供应商入驻云平台,2022年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占比超过70%。免费提供电子采购文件,取消投标保证金,每年为相关供应商节省费用超100万元。持续推广政府采购合同融资业务,近三年为参与供应商提供累计超过40亿元的融资贷款。
二、突出创新驱动,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加快推动“互联网+政府采购”建设,以“三个率先”打造一流的政府采购营商环境:率先在市、县两级实现政府采购全业务、全角色、全流程网上办理,“一网通办”的新采购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率先完成省内首个政府采购线上远程异地评标项目,为全省推广跨县区、跨地市异地远程评标工作提供“江门样本”;率先出台政府采购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精准落实柔性执法服务。
三、突出重点监管,夯实采购人主体责任。研究制定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确保改革落地见效。其中,制定政府采购负面清单,明确政府采购全过程的45类158项禁止事项;制定采购人职责清单、预算主管单位职责清单,强化内控建设等十个重点环节的规范运行;落实采购人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实施智慧监管,应用监督预警系统对采购全过程开展实时动态监控和预警提醒,从源头上规范采购行为。
(市财政局供稿)
◆工作进展◆
市科技局积极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
市科技局积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2022年共有12个科研项目顺利完成了江门市重点领域“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立项工作,通过投入财政资金1100万元,拉动企业科研资金投入1.1亿元,实现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助力我市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组织管理工作。一是抓好遴选环节。对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技术需求进行重点组织申报,形成16个发榜项目。二是抓好发榜环节。以线上发布会形式面向全国公开发榜,成功吸引19所高校、科研院所揭榜,促成科研技术成果在江门产业化应用。三是抓好对接环节。组织发榜方、揭榜方和专家对项目进行三方讨论,最终促成12家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创新联合体,完成项目实施前期工作。
二、聚焦企业核心需求。一是瞄准共性需求。聚焦产业集群和15条重点产业链,着力发掘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切实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二是强化技术攻关。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带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充分凝聚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创新合力。三是突出技术需求。以企业自主出题代替政府出题,让市场需求驱动科研投入。12个成功立项的研发项目均由出榜企业提出明确的产业化应用场景和具体的成果技术指标要求,确保科研攻关成果能够和市场紧密衔接。
三、发挥创新平台纽带作用。一是强化创新平台的智库功能。充分利用好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五邑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库资源优势,加强项目技术论证,提高项目的可行性。二是深化创新平台的桥梁功能。用好本地创新平台在产业合作方面的经验优势,提升技术供需合作匹配成功率,将科研攻关与产业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连通技术和市场之间“最后一公里”。三是优化创新平台项目储备库功能。将揭榜项目纳入重大技术项目储备库,作为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的培育对象;未完成揭榜项目纳入创新项目储备库,待完善后再次推荐发榜。同时,建立科技联络员机制,深挖企业技术需求,完善项目技术清单。
(市科技局供稿)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创新开展博士后工作
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是全国3个“国字号”博士后创新示范平台之一。经过7年的发展,我市已建成示范中心和7个县(市、区)分中心,形成“1+7”博士后工作格局,打造了“侨都博士后”品牌。目前,全市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135家,在站博士后93人,近年来获得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资助等近50人次,参加省级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超90个,在职在岗博士近1000人。
一、政策“加码”扶持创新发展。推出人才强市“新四十条”等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政策,为博士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各县(市、区)政府也相继出台多项人才扶持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叠加效应。
二、打造近悦远来“侨都博士后”品牌。积极开展“侨都博士后”系列服务,如举办侨都博士后大讲堂、沙龙日、江门行、对接会等常态化交流活动,并承接博士后学术论坛、创新赛事、博士后工作者培训以及人才联谊会等活动,带动各县(市、区)开展“蓬博人才”“经纶江海”“鹤才翱翔”等特色人才活动,近三年来累计线下超5000人次参与,线上超30万人次参与,营造了近悦远来的博创氛围。
三、推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落地。连续四年参加广东“众创杯”博士博士后创新赛,共获得2银、2铜、3优的成绩,并有26个参赛项目的创新成果成功转化落地。连续举办两届博士后创新实践课题,课题立项团队共发表SCI论文2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EI论文3篇,获批发明专利7项,获得表彰荣誉5项,重点资助项目30个。连续举办两届江门市产业工程师暨博士博士后揭榜创新赛,累计收集筛选30个项目需求,研发总投入超1.7亿元,涵盖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大领域,促成11家需求企业与揭榜团队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供稿)
江门水利投融资经验在全省推广
市水利局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支持,发挥市场作用统筹社会资本,切实加大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全力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完成水利建设投资41.59亿元,实现四年“四级跳”,再创历史新高。江门水利投融资经验在近期召开的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交流推广。
一、系统谋划水利项目储备。自2019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补助资金,激励各县(市、区)加大项目储备,累计撬动161宗储备项目,合共投资150亿元。出台水利发展“十四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制定2022—2025年水利工程强基础补短板项目清单,分类分年推动储备项目落地。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为大规模推动水利建设投资奠定基础。
二、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近三年共推动投资额超125亿元的重大项目建设。先行采用PPP投融资模式,推进潭江河流治理工程、沙坪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撬动社会资本14.62亿元。实施“水生态治理+文旅开发”合作新模式,推进赤坎古镇水系、古劳水乡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水利纯公益与其他收益项目“肥瘦搭配”、大小项目“同类合并”等申报模式,2020年以来争取专项债资金17.7亿元。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022年共开工建设6宗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总投资43.77亿元。
三、示范引领激发投资动能。近两年来,我市争创了15个国家级、省级水利建设示范试点,成功争取116个水利项目列入上级规划,共获得上级补助资金8亿元,带动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鹤山市、开平市遴选成为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获得上级补助资金1.85亿元;新会区、蓬江区争创成为全国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获得上级补助资金3700万元。
四、统筹调度推进投资落地。充分发挥市水利重大工程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作用,每月调度、每月通报,健全落实重大项目联合审批机制,切实加快碧道工程、西江潭江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一期)等总重大项目建设,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截至2022年底,建成碧道364公里,提前三年完成省下达建设任务。
(市水利局供稿)
市公路事务中心筑牢公路桥梁安全屏障
市公路事务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因桥施策,采取不同防护方式,在公路桥梁筑起安全屏障,保障桥梁安全运营,为广大群众出行保驾护航。
一、部门联管共治。联合交通、公安及地方政府部门,在外海大桥建设防护网,筑起3公里生命屏障,守护行人安全;在桥梁设置具备人脸识别及全方位抓拍功能的监控系统,对异常行为实时分级告警预警,实现事前识别预警、事后追踪分析的应用效果。
二、提高设施等级。在推进桥梁加固工程中,增设桥梁车行道波形防撞栏,桥面护栏防撞等级达到A级及以上,更好保障司乘人员安全出行。
三、科学预警监控。积极开展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工作,提升潮连大桥、公益大桥等6座通航桥梁主动预警和被动防撞能力。对列入广东省公路长大桥隧目录名单的桥梁均安装了视频监控设施,对桥梁运营安全状况实施全天候监测。
(市公路事务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