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江海区紧抓三个“好”实现招商引资“加速跑”
●“五大提升工程”推动江门文旅高质量发展
●江门供电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供电保障
●市税务局推出“20条举措”服务制造业当家
【工作进展】
●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江门文旅交通集团“交通+旅游”助力文旅产业加速发展
◆高质量发展◆
江海区紧抓三个“好”实现招商引资“加速跑”
江海区把今年确定为“高质量发展深化年”,坚持制造业当家,以高质量招商助推全区经济提质增速。一季度,推动46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产,总投资额达340亿元;赴北京、重庆等地积极对接企业资源,赴香港、澳门开展招商推介,新引进16个超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拉快招商任务“进度条”。
一、把好“方向盘”,强化队伍建设抓招商。一是以“四个一”夯实队伍根基。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赴北京、重庆、深圳、香港和澳门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推介;组建一个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招商公司,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强化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制定一份2023年招商引资专题培训计划,有序提升招商知识技能;打造一支高水平队伍,对外派出骨干赴成都学习交流先进招商经验,对内组织区内招商人员超100人开展招商引资专题培训大讲堂,有效提升招商队伍业务水平。二是用“三项机制”明确工作范式。打造驻点招商工作机制,组织招商队伍分别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开展常态化驻点招商工作;制定招商引资联席会议机制,严格把好招商选资关,重点引进用地少、排放少、亩产税收高、技术含量高等“两少两高”优质项目;构建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议机制,落实招商项目“一周一调度、半月一研判、一月一分析”,形成招商项目“招、落、投、服”全链条管理。
二、立好“指示牌”,聚焦重点产业抓招商。一是聚焦安全应急产业招大引强。重新调整创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三年行动计划,一季度成功引进安全应急产业项目13个。二是聚焦战略性产业链强链延链。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前沿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以及智能家电、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两个传统优势产业,运用产业招商地图精准定位,一季度成功引进战略性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额突破100亿元。三是聚焦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积极对接本地企业增资项目38个,鼓励企业利用多元途径实现增资扩产。一季度已推动容士登、凯特斯、艺光等9家优质企业实现增资扩产,对接长生、顺峻、恒丰等8个项目实现零地招商。
三、建好“服务区”,提升服务质量抓招商。一是“保姆式”服务加快项目落地。主动提前指导落户项目办理环评、能耗、用地规划等手续,一季度成功加快推进泽塔等项目落地。坚持“先承诺后审、边建边批”,实现各个审批环节“齐步跑”,力争做到“拿地即动工”。二是快速精准解决存在问题。以挂图作战模式,实现网格化服务“全覆盖”,对落地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清单化推进”,快速全面解决存在问题和企业诉求。区投促中心今年以来跟进项目80个,累计解决企业诉求超40条,预计今年新增投产企业19家。三是严格把好供后监管关卡。加强部门联动,完善拿地项目的全流程监管制度和要求,监管国有工业用地项目履行协议情况、土地买卖和股权转让活动,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江海区政府供稿)
“五大提升工程”推动江门文旅高质量发展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实施“五大提升工程”,发挥侨乡文旅资源优势,凝心聚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546.51万人次,旅游收入55.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3.93%和143.61%。
一、品牌形象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建设,提升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开放水平,加快赤坎华侨古镇开放运营,打造成集华侨文化、乡村振兴为一体的展示平台,成为广东乃至全国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新地标。成功举办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擦亮“启超故里”城市名片。全力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深入开展“引客入江 留客在江”系列文旅营销活动。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高质量举办全域旅游工作现场会。注重新媒体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精心制作系列文旅短视频作品。
二、接待能力提升工程。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带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重点跟进好赤坎华侨古镇、华侨城古劳水乡、启超故里·小鸟天堂等项目建设运营。抓好精品酒店、特色民宿集群招商建设,向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强化导游、讲解员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全市导游研培提升行动,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推进精品旅游线路规划整合,串珠成链加强区域联动。促进精品文创产品多元发展,培育文旅消费新增长点。突出“五邑家宴”美食品牌打造,提升江门美食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文化传承提升工程。加强重点文物保护,深入开展侨文化研究,做好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的保护活化。继续推进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史迹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造城市博物馆群,筹建江门城市历史博物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利用,谋划推进开平碉楼及其他历史文化建筑分批次修缮。开展文化惠民行动,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服务当地群众和游客。加强本土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戏剧曲艺剧目打造和传承。
四、产业融合提升工程。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世遗文化深度游、滨海度假休闲游、中医温泉康养游、观鸟赏花生态游、红色教育研学游、五邑家宴美食游、乡村民宿体验游等七大主题游;发挥江门“天然摄影棚”优势,推出“跟着《狂飙》游江门”旅游线路。深化农旅融合,紧抓乡村游、近郊游、民宿微度假等旅游消费热点,推动“醉美江门100村”建设。深化商旅融合,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评选140家文化和旅游特色消费示范点。深化体旅融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举办飞盘、马拉松、滑板等流行化、年轻化群众体育赛事;办好全国花样游泳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体育赛事。
五、监管执法提升工程。强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巡查,紧盯重点行业、重要部位、重大时间节点,全面有效治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强化全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执法队伍水平。
(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稿)
江门供电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供电保障
江门供电局全力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适度超前建设坚强电网,打造一流电力营商环境,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适度超前建设坚强电网,主动服务制造业当家。成立服务园区建设工作专班,配合江门市发展改革局提前收集260项重点项目用电负荷需求,超前做好园区变电站规划布点。开辟绿色通道推动中创新航220千伏用户变电站开工建设,从申请到接入系统方案批复仅用50天,创省内同类项目最快审批纪录。打造灵活可靠、适度超前的园区配电网,持续推动电网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46座规划站点及2011千米线路走廊提前预控。2022年按期投产220千伏岱建(高新)等8项重点电网工程,基本建成“四核五环”电力骨干网架,满足我市大型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未来发展用电需求。
二、打造一流电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获得电力”水平。推行低压“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高压“省力、省时、省钱”服务,全市低压非居民和高压单电源客户业务办理时间分别降至3个、6个工作日,2022年为用户节省接电成本8284万元。持续提升供电可靠性,客户平均停电时间1.49小时/户,在连年下降的基础上2022年再降10%,“获得电力”指标持续排名全省前列。完成江门及周边地市行业电量分析、全市15条产业链及相关行业电量电费趋势分析,形成潜在用户用电需求清单,及时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用电需求。落实“数字政府”建设要求,远程渠道业务占比达99.6%,实现用电业务在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等政府服务平台均可办理。
三、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全力服务“双碳”目标。配合江门市发展改革局在全省率先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布局研究及光伏发展专项规划编制,新会整县光伏开发试点方案得分全省排名第一。优质高效建成投产恒运、广发光伏等电源项目配套送出工程,创全省同类项目最短建设记录。在全省率先设立新能源“一站式”并网服务窗口,实现100%线上办理,高效服务947项128万千瓦新能源并网发电,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达45.13%,台山光伏并网总容量跃居全省各县第一。加大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5480万元投产603支公共充电桩,充电桩利用率提升比例排名全省第二。2022年累计完成电能替代电量2.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有力支撑我市绿色低碳转型。
(江门供电局供稿)
市税务局推出“20条举措”服务制造业当家
市税务局开展税收服务制造业当家行动,推出“20条举措”,为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税务力量。
一、大力支持企业做优做强。深化“税务+科技”联合工作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专家人才等提供精细化服务,助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今年第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计减免所得税额2.56亿元,106名专家骨干人才享受递延缴纳个人所得税金额3515万元。开展“陪伴式成长”服务,针对新创立企业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提供团队式服务。升级“护苗·启航”服务品牌,精准对接拟上市制造业企业,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以来,已成功助力1家企业申报IPO成功过会待注册,3家企业申请IPO获受理,6家企业进入省证监局上市辅导。配合优化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应用“全国纳税人供应链查询”功能,为企牵线搭桥、助企供需对接。深化“银税互动”,联合推出“侨资贷”“侨企贷”等优惠利率金融产品,综合施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已为侨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超2.3亿元。
二、促进园区发展提质增效。建立“一平台一专班”工作体系,对集聚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等重点平台和园区设立专班服务模式,对标服务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北、东、南三大组团,分别主攻中欧合作、深江合作和港澳、RCEP成员国合作的特点,对应组织具有对外贸易、跨区域税收服务管理、国际税收等专业背景的干部组建专班,提高服务发展精准度针对性。推出重大产业项目“绿色通道”“限时办结”服务,协调解决项目从立项、建成到运营全流程遇到的税费问题。派驻税务干部参与地方招商引资工作,重点发挥好“税费政策释疑、税收产出分析、税收风险评估、以税资政”的作用,推动优质项目落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通过“清单+机制+指引”加快制造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办理进度,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发挥好江门市便利华侨华人投资税收服务中心作用,落实“税力助侨”十条,推广电子税务局“非居民跨境办税”应用场景,推动“侨资源”更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深化部门协作,健全涉税费信息共享机制,密切跟踪重大项目投产、产业转型升级、劳动权益保障等领域新情况新问题,聚焦市场主体困难诉求、享受政策难点堵点,联合从资格认定、流程衔接、优惠享受等环节提供“全链条”服务。
(市税务局供稿)
◆工作进展◆
大力建设“四好农村路”支持乡村振兴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坚持交通先行,致力建成“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农村公路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公路联城带村的纽带作用,与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提供交通支撑。
一、加强建管力度。大力提升农村公路通达水平,2023年全市计划新改建农村公路271公里,危桥改造(含渡改桥)7座,农村公路安全提升工程45公里,开展美丽农村路建设179公里,规范设置农村公路停车位、会车点,完善乡村道路安全防护措施,推动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高效衔接,畅通城乡“微循环”。大力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信息化、智能化,推广运用农村公路非现场治超执法系统,以卫星遥感技术核查农村公路。目前,我市全部县道以及部分乡道、村道线路已实现农村路况自动化检测,并力争2023年自动化检测里程不少于农村公路总里程的80%。
二、抓好运营规划。结合县域产业规划布局,优先谋划建设串联乡村主要旅游景点和特色村庄的区域骨干农村公路,探索推广镇域公交、节假日班车、圩日班车、定制客运等方式,不断提升乡镇客运通达度。在新会区和台山市、开平市、鹤山市、恩平市建成多个集客运、物流、旅游、超市于一体的农村“四合一”客运站示范点,打造农村公路多功能侨乡特色驿站体系,带动沿线农产品资源开发。
三、建立长效机制。高标准建立县乡村三级路长制,落实“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责任,开展“一班带一镇”结对帮扶活动,以“路长制”推进“路长治”。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绩效考核管理,实行路况奖补资金挂钩机制,提高养护资金使用效益;通过争取上级补助、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增大市县配套资金、鼓励社会资金等方式,着力破解资金难题。
(市交通运输局供稿)
江门文旅交通集团“交通+旅游”助力文旅产业加速发展
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近日提出,推动城乡道路客运与旅游融合发展,开设一批旅游专线、旅游公交,辐射带动景点沿途农村发展。江门文旅交通集团积极作为,订制“交通+旅游”套餐,借助《狂飙》影视效应,推出“跟着《狂飙》江门游”主题旅游系列线路。其中,组织台山市汽车总站于3月初开通了一条融合台山旅游资源与《狂飙》影视元素的旅游专线,始发于台山高铁站,途经台山汽车总站、三合温泉圩、端芬梅家大院、广海车站、川岛山咀港、海宴车站,在高铁站出口设立了招呼站,内设旅游推介宣传、地方特色手信、海产品零售等功能服务,并结合旅客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为旅客提供客运线路定制、旅游景点接送、汽车租赁、礼品物流快递等服务,方便了群众出行,得到了游客的青睐。此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栏目专题报道,以国企担当助力江门文旅产业加速发展。
(市国资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