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陈岸明会见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工研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浩一行,强调双方可强化顶层规划牵引作用,拓宽合作思路,发挥双方优势,探索建立央地合作长效机制,携手推动新时代侨都高质量发展。
携手航天工研院建立央地合作长效机制当然是好事。如何合作?我们首先一定要先搞清楚央企能给我们什么,我们又需要央企什么,这样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航天工研院隶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应用基础研究、科创服务、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国际化经营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央企扮演着“压舱石”“顶梁柱”的角色,率先、模范遵守或执行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是它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专门上航天工研院官网查看,首页即在显著位置标明“企业使命:科技强军 航天报国;企业核心价值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企业发展理念:忠诚、创新、开放、高效;企业作风:严慎细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力打造“六大工程”,这需要以大思路谋划、大手笔规划、大气魄推进,央企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一旦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后,肯定可以大展身手,助推我市在更高平台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其次,央企“巨无霸”般的硬核实力才是地方最需要的。央企在科教产研学培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少企业甚至是所属行业的“一哥”,在行业内独占鳌头。譬如,航天工研院去年在珠海举行的中国航展上,其参展的多功能无人艇、无人潜航器、小型地面特种机器人等无人体系产品就高达19个,其中,“10.5米超级高速巡逻艇”是目前亚洲地区唯一可达80节的高速艇。江门有400多公里的海岸线,28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无人艇的试验和应用无疑有很广阔的空间。当然,这只是把供需简单对接,实际上,央企在落地落户后会基于自身的能力和实力,针对地方实际探索和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加快地方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工业振兴、产业优化升级,这也是央地建立合作长效机制的意义所在。
有些人担心央地合作可能存在效率效益很难评估,或者央企落地前“要价”(提出优惠条件)太高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今天的央地合作,已经不会是大包大揽的模式,而是在优势资源配置下仍然参与到市场化的公平竞争中。央地合作要着眼未来,只要方向是对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某些人的困惑和不理解不应该成为央企落地的壁垒,地方政府应该在环境营造、要素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做好靠前服务,甚至以“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来争取央企的青睐。我们应该对央地合作长效模式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