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会区司法局以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司法行政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度融合,在强化行政执法监管、深化法治文化建设、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细化多元纠纷化解等工作方面精准发力,努力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和坚强的法治保障。
强化行政执法监管,
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法治支撑
深入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推动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镇(街)延伸下沉,高规格建成一批执法办公场所,持续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强化行政执法“两平台”应用,实现移动执法办案和监管数字化,全面提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今年上半年,该区各镇(街)通过“两平台”办案量达2015宗。同时,紧紧围绕“三清三拆”、“非粮化”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着重加大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美丽乡村。
深化法治文化建设,
为乡村建设增添鲜明法治元素
有机融合乡村景观、民俗文化与法治阵地建设,打造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如在双水镇蓢头村建设乡村法治长廊,在古井镇建成法治文化街,在司前镇新建村开创“榕树法治讲堂”、在大鳌镇东风村建设村级民主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等,让法治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目前,全区共建有法治文化广场13个,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条、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5条。同时,以法治文化阵地为依托,常态化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深入宣传民法典、疫情防控、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养老诈骗、劳动就业等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46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7000多份。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
为乡村群众提供多元法律服务
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作用,着力解决乡村群众法律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发展。一是服务平台再延伸。在全区建成12个镇(街、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3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并依托12348公共法律服务线上平台,提供在线法律咨询、网上调解申请、网上法律援助申请办理等法律服务,让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推门可见、触手可及。二是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再靠前。持续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到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坐班,为村委和村民提供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治宣讲等各项法律服务,为乡村企业进行“法治体检”。今年以来,村(社区)法律顾问共为村“两委”提供法律意见34次,协助审查村规民约24份,开展企业“法治体检”11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399人次。三是法律便民惠民举措再深化。持续推进“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开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并落实农民工讨薪法律援助案件免于经济困难审查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为农民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88人次,追回拖欠劳动报酬80多万元。推行公证巡回办、预约上门办,把公证服务窗口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开展农村不动产继承登记免费公证服务、80岁及以上老人首宗遗嘱公证免费公证服务等,持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
细化多元纠纷化解,
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在全区构筑起以11个镇(街)人民调解中心、291个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560名人民调解信息员为基础的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化解民间婚姻家庭、邻里物权、债务、宅基地等矛盾纠纷,做到民间纠纷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今年以来,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057次,调解各类民间纠纷744件,调解成功743件,调解成功率达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