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民之所向。7月24日,全省政府立法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推动下一阶段政府立法工作,以高水平政府立法保障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江门坚持立良法促善治,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建设为重要抓手,坚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侨都立法实践经验,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江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植根基层和突出侨都特色,不断强化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组织建设、功能拓展和作用发挥,有力保障立法“直通车”高效运行,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推动政府立法工作。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先后为25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收集463 条立法意见建议,提交23 个立法建议项目,其中3个被纳入地方立法规划计划。
坚持植根基层,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实现民主的渠道和形式,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是民意民智汇聚的一个载体,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真实性、广泛性、实践性,推进联系点建设,对于在立法工作中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具有现实意义。
法治,治之端也。保障高质量的立法,立法基层联系点的选择尤为重要。
江门坚持优中选优、精心选点。2020年、2021年分两批设立18 个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2022年推荐江门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江门市新会区新会陈皮行业协会成功入选首批省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
全方位扩大联系点覆盖面,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基层自治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和高等院校等8类主体纳入其中,建立一支由社区居民、企业职工、机关干部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信息员队伍,工作网络覆盖江门三区四市,形成倾听民意的强大“矩阵”。联系点触角延伸到老百姓身边,做到了接地气、聚民智,将基层声音融入立法,让法治精神浸润社会。
基层联系点选好了,用心培育十分关键。江门将联系点建设列入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建章立制,搭建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工作体系,出台《江门市人民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工作办法》,安排市财政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建立健全意见征询收集、培训与联络走访等工作制度。规范联系点内部运作、宣传标语,统一上墙制度、牌匾制作。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方式,培育一批热心立法工作的基层 “法律明白人”。
针对基层群众法治素养参差不齐的现状,根据联系点设置地域广泛、与群众联系紧密等特点,鼓励各联系点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拓展功能,整合多方资源,“ 以点带面”广泛收集基层群众立法意见、民生诉求等各类信息。在意见征集过程中,采取问卷调查、入户走访、户外宣传等方式,向群众解读立法目的、立法背景、立法内容,将立法专业语言转换成群众可理解、可思考、可讨论的通俗语言,收集原汁原味的 “街谈巷议”,向立法机关传递人民群众的真实声音。打通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
强化作用发挥,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工作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直接参与政府立法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民情民智的“聚集地”,是反映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在推进民主立法,提升立法工作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法要坚持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才能发挥立法的保障作用。自取得设区的市立法权以来,江门共出台《江门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江门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19部。在开展地方立法过程中,充分发挥联系点覆盖面广优势,在立项、起草、审议等环节,通过联系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有效提升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
在实践中,联系点服务地方立法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多个市政府立法联系点通过收集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急难愁盼问题,提出关于加强物业管理等的立法建议;省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全程参与《江门市新会陈皮保护条例立法,协助主管部门开展陈皮质量监控、仓储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制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
江门毗邻港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充分发挥 “省市县+联系点”工作机制作用,主动融入“双区”建设,组织联系点积极参与大湾区法律体系构建、相关法规草案征集意见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立法调研等,以立法服务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相关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参加省司法厅开展的《广东省地理标志条例》《广东省政务服务数字化条例》等立法调研,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得到省厅的充分肯定。
江门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更大的担当作为还体现在服务国家立法上。充分发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直通车”作用,加强联动对接,参与国家立法。截至今年 4 月,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共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等10部法律草案意见征集,侨都290条意见建议直达国家最高立法机关,18 条被采纳,彰显侨都立法担当。
突出侨都特色,讲好中国民主立法故事
江门是著名的“中国第一侨乡”,53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45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独特优势,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为海外侨胞构建了参与立法的“桥梁”和“纽带”,发挥法治宣传的“扬声器”作用,让广大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力量。
翻开江门的立法画册,浓郁的“侨味”扑面而来。江门充分发挥侨乡资源优势,着眼 “小切口”“小快灵”立法,先后制定《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等多部涉侨法规规章。 推动《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出台,为全国涉侨法规建设提供“江门版本”,让海外侨胞切身体验到祖国和家乡的关怀,增进情感认同,激发其通过联系点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立法工作的热情。
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积极拓宽海外侨胞表达立法意见渠道。在立法过程中,联系点加强与侨团、同乡会联络,收集来自多个国家的华侨及外企侨企的立法意见建议。如在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意见征求活动中,省、市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江门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提出的“完善对科学技术人员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提高科学技术人员的待遇”的建议被采纳,侨乡人民的声音再次得到重视和肯定。
注重发挥联系点窗口作用,聚焦侨都侨情,“ 以侨为桥”,将台山市司法局、开平市赤坎镇政府、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等确定为联系点,搭建海内外华侨华人参与立法的桥梁。通过发挥联系点窗口作用,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民主声音、讲述中国法治故事、介绍中国发展成就。如台山市司法局、赤坎镇政府等结合本地特色在开展立法调研和法治宣传中重视邀请华侨侨眷侨属参与,展现中国式民主的生动气象和独特魅力。
下一步,江门市司法局将聚焦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6+3”工作安排,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政府立法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以高水平立法护航侨都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党对政府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二是用好设区的市立法权。推进社会治理智慧网格服务、城市建筑外立面管理、建筑垃圾管理、涉侨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立法,积极回应群众需求,推进政府立法精细化。三是注重在立法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持续推进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建设,协同构建“省市县+基层联系点”联动工作体系。努力把联系点建设成为人民参与立法的重要阵地、讲好民主立法故事的重要窗口。四是抓好政府立法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府立法人才培养和储备,为政府立法工作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立法铁军,不断开拓政府立法助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以良法善治推动侨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中国式民主的魅力充分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