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回春,春潮涌动。岭南春早,广东已抢先扬帆、向新启航。2月5日,蛇年春节开工首个工作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这也是广东连续三年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与前两年不同的是,这次大会省委书记黄坤明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号召全省上下以蛇行千里的劲头、先行一步的自觉,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中步步领先。2月8日,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相信这将是一次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大会。
(图为: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2025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作讲话,来源:南方+)
高质量发展,法治必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江门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高水平建设法治江门,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高水平法治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门实践走深走实。
一、锐意改革创新,以良法善治激励创新发展
江门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加强科技创新法治建设,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相关法律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以制度创新塑造科技创新新优势。
一是积极推进数字化新兴领域立法。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立法工作的政治原则和根本保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积极推动《江门市公共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管理办法》出台,大力推动公共数据向社会流通,推进产业领域数字化发展,构建农业、工业、服务业全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支持各产业领域利用公共数据开展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数据与公共数据深度融合,释放公共数据资源价值,激发社会数据资源活力。
(图为:新会陈皮,来源:网络)
二是全面加强知识产权法治护航。秉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开展护航重点市场、新会陈皮、商标执法维权、“清源”地理标志保护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连续2年获评全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考核优秀,2024年1月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强化行政保护联动协作,2022年牵头珠三角九市市场监管局共同签署《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起知识产权会商、信息共享、执法协作等机制。2023年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委宣传部(市版权局)、市司法局等8部门出台《江门市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衔接机制》,首次在江门市范围建立起知识产权纠纷全领域、全链条多元化解机制。通过“行政调解+司法确认”无缝衔接模式,推动8个知识产权纠纷系列案件作出的行政调解协议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巡回法庭司法确认,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提速92%以上,开创全省专利案件批量获司法确认的先例。
二、勇立时代潮头,以良法善治推动改革攻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在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创新,还要在管理和制度层面上有所创新。
一是纵深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围绕法治环境更好、营商环境更优、人民群众更满意目标,深化行政执法标准化国家试点,让“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常态。聚焦行政执法质效,圆满完成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中期评估工作。广泛开展涉企乱罚款和职权下放重放轻管问题专项整治。建立职权事项动态评估机制,对已下放和可下放镇街的职权事项进行全面评估,推动事项下放更科学合理。发布《江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第二版)》,出台案件移送、集体讨论等18个地方标准和制度文件。健全行政执法争议、重大执法事项协调制度,深入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印发《江门市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第二版)》,市本级全年累计适用减免责清单办理行政执法案件816宗,涉及减免金额为5268万元。大力推进“粤执法”运用,自开展以来办理案件22.4万宗,73个镇街累计办理案件15.1万宗。
(图为:江门市第三届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大比武现场)
二是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贯彻实施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的意见》,推进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要求》,加强对《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实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扎实推进“全国标准”试点,以抓好镇街“综合查一次”为切入口,推行“亮码入企”制度,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开启智慧化监管新模式,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三、心怀“国之大者”,以良法善治促进开放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要坚持在法治基础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涉外法治建设,不断夯实高水平开放的法治根基。
江门作为“中国第一侨乡”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是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江门深入实施“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不断提升维护华侨华人合法权益功能,持续强化高水平开放的法治保障,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
(图为: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来源:南方+)
一是创新构建国际商事调解机制。纵深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才能以法治方式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江门致力于打造涉外法律服务争议解决优选地,成立五邑商事调解服务中心,携手深圳国际仲裁院共建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建设中国(深圳)证券期货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等三大争议解决平台。运行以来,办理仲裁案件1030宗,涉标的总额超95亿元,成为首个涉外案件获地市法院开具协助仲裁调查令的仲裁机构。在南方日报、南方城市智库开展的2024年珠三角政府服务企业年度优秀案例寻访调研活动中,获评十佳出海服务专项优秀案例。
(图为: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揭牌)
二是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把涉外法治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持续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布新局、探新路,努力以高质量的涉外法律服务为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建立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辟涉外法律服务专区。能够24小时内提供涵盖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公证、仲裁、调解、法律咨询等8大类涉侨涉外法律服务,实现涉外法律服务“一门式”办理。去年以来,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法律咨询4333宗,法律援助1362件,公证15920件,其中涉外公证8829件。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构建“互融互通、共谋发展”的大湾区律师执业新格局,先后引进4名大湾区执业律师,3家江门律师事务所与港澳律师所建立长期业务合作和涉外法律咨询关系,为企业“走出去”、外资“引进来”提供国际化优质法律服务,护航企业“借船出海”扬帆起航。
关山飞渡,大道笃行。高质量发展正爬坡过坎,产业发展向上向新前景光明。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战风斗雨是姿态。风险挑战是最好的“磨刀石”。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定不会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越是面对沟沟坎坎、风吹雨打,越是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
历史不会辜负创新者、奋斗者。让我们乘着浩荡春风,坚定信心,笃定前行,挑最重的担子,解最大的难题,啃最硬的骨头,一起拼出“好光景”,一起演绎新精彩,以先行一步争得步步领先,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质量发展,为江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