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蓬江区司法局以“传统文化筑基、红色精神铸魂、职业能力赋能”为核心,创新构建“三维立体化矫治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对象实现从“违法者”向“守法者”“社会治理对象”向“社会建设参与者”的转变。
心学润心:深耕传统文化根系,筑牢社区矫正思想根基
陈白沙心学中“修身为本、自省自新”的哲学智慧,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改造提供了文化密码。蓬江区司法局以此构建“认知重塑—情感共鸣—行为自觉”三层改造体系,破解“被动矫正”困境。
经典浸润:打造“白沙学堂”品牌,组织社区矫正对象研读《陈白沙集》,开展“每日一诵”“知行辨析”等课程,将教学场景延伸至白沙祠等历史地标,通过“沉浸式心学课堂”让他们感受“自得之学”的精神力量,累计开展实地研学5场81余人次。
情感修复:推行“致良知・家书计划”,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向家人敞开心扉,引入家庭系统治疗理论,开展“家庭关系修复课堂”,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帮助化解家庭矛盾5起。
蓬江区司法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沉浸式心学课堂。
红色铸魂:激活精神信仰密码,点燃奋斗自强内生动力
蓬江区司法局将本土红色资源转化为社区矫正对象的“精神灯塔”,通过“沉浸式体验—共鸣式教育—践行式转化”三位一体模式,激发其“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动力。
红色地标研学:打造“蓬江红色印记”研学路线,组织社区矫正对象走进龚昌荣故居、李少石事迹展览馆开展现场沉浸式教育,聆听先烈生平事迹,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分享感悟与收获,加深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共鸣式感悟,珍惜社区矫正机会。
公益实践转化:在现场教育结束后,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社区图书阅览室、红色革命大道、国防教育基地等进行公益活动,通过打扫场所、整理书籍等实际行动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已有236名社区矫正对象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
蓬江区司法局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观红色景点龚昌荣故居。
职业赋能:构建全链条帮扶体系,打通社会融入“最后一公里”
蓬江区司法局构建“需求评估—技能培训—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全链条帮扶体系,解决社区矫正对象“能改正”“稳得住”的问题。
以劳动励心志:结合“劳动最光荣”主题教育,引导社区矫正对象摒弃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错误思想,树立“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的价值观,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个性化帮扶:通过“政府搭台、社工介入、企业助力”模式,为社区矫正对象制定“一人一策”方案。如为因网络诈骗入矫的对象开设专题法治教育,协助肢体残疾对象创业等。
长效护航:在技能培训中嵌入法治课程,同步开展职业心理健康辅导,建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法律明白人+心理咨询师”三方跟踪服务机制,定期回访就业、创业情况,协调解决劳动合同纠纷、职场适应等问题,累计提供后续支持服务25人次。
通过“政府搭台、社工介入、企业助力”模式,为社区矫正对象小东(化名)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
治理效能:从“个案矫治”到“社会共治”的新范式
蓬江区司法局创新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文化浸润、科技赋能”的基层治理新范式,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三大启示。
一是文化赋能。陈白沙心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证明传统文化可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精神资源,为解决“心理矫治难、身份认同难”提供文化方案。
二是系统思维。突破传统管理局限,通过“治心—铸魂—赋能”三维联动,形成治理闭环,实现从“碎片化干预”到“系统性重塑”的跨越。
三是共治格局。整合多元力量,构建三级支持网络,激发“内生善治力量”,让矫正对象向“财富创造者”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