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门市江海区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锚定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两大核心任务,广泛凝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创新构建“多维管教+多点发力+多方协同”的“三多”特色模式,有力推动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为基层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一、多维管教提质效
一是强法纪。定期组织专题法律讲座、警示教育,通过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等与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剖析典型案例,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意识、悔罪意识;利用省社区矫正一体化系统平台,常态化推送法律知识、案例分析,督促社区矫正对象跟进学法律、学规矩。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专题法律讲座、警示教育等活动180场次,推送学习内容4800条次。二是植情怀。定期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每年组织清明祭英烈活动,以红色精神滋养心灵,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将爱国热情内化于行。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500余人次。三是育公德。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公益劳动基地和市福利院、颐养苑、儿童公园等场所开展“以劳促矫”公益活动,引导社区矫正对象育公德、增善念,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公益活动150场次,参加人数达8000人次。
二、多点发力促就业
一是精准培训长技能。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需求,联合人社部门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年龄、学历、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分类开设家政服务、美容理发、电工维修、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课程,并积极推荐就业,有效提升就业能力与生活信心。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30期,推荐就业50余人次。二是联动企业促就业。针对社区矫正对象普遍文化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江海区依托辖区内企业资源聚集的优势,探索协作就业路径,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门槛较低的岗位。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定向就业基地2个、灵活就业基地10个,有效缓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就业难题。三是心理疏导促融入。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心理咨询师力量,根据矫正对象个体心理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及个案心理危机干预,促进其顺利融入社会。 2021年以来,累计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服务550人次。
三、多方协同凝合力
凝聚多方力量、整合多元资源,形成“部门联动、网格发力、社会参与”的协同共治格局。一是建立“1+N”联动矫治机制。整合司法行政、公安、人社、残联、社区等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交通安全警示、技能培训、震撼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帮扶,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和融入社会能力。例如,社区矫正对象谭某入矫时需独自抚养9月龄幼儿,面临就业困难与生活窘境。通过该机制的多部门协同,为其成功推荐就业岗位并解决幼儿照料问题,有效助其回归正常生活轨道。二是发挥网格吹哨报告机制。深入推进社区矫正对象走访纳入“粤平安”综合网格管理工作,网格员纳入社区矫正小组,建立吹哨报告机制,打造“融网格、促帮扶、查隐患、保安全”的走访帮扶模式。目前,累计543名社区矫正对象纳入网格,网格走访巡查4505人次,发现并处置异常情况34个。三是发挥“黄丝带帮教基地”作用。联合民盟江海总支建立“黄丝带帮教基地”,依托民盟在文化、教育、法律等领域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医疗义诊、技能培训、公益活动、未成年人资助等专业支持。基地从今年建立以来,累计为2名有需求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针对性帮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