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江海区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加强阵地建设、创新工作模式、强化家校协同等扎实举措,构建“三位一体”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坚实法治屏障。
聚焦主责主业,夯实校园普法主阵地
江海区创新打造“金扣子·校园普法宣传周”项目,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四式”普法,于每年暑假前集中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该项目自2022年实施以来,累计举办普法活动280余场次,覆盖全区中小学约15万人次,获评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工作项目。
“点单式”普法
各学校按需“下单”,江海区政法各单位结合典型案例,以“法治课堂+知识竞答+法律咨询”方式,围绕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精准普法。
“体验式”普法
发挥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作用,组织青少年参观法治广场、法庭、检察服务中心、公法中心等法治场所,将法言法语转化为暖心话语,让青少年切身体会法律尊严权威。
“交流式”普法
通过班会或研讨会等方式,鼓励教师分享关于学校法治建设、法治教育、教师法律素质提升等方面的经验做法,以及引导学生结合常见法律问题分享法治故事、交流学法心得。
“沉浸式”普法
开展“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治故事会”“法治游园”等沉浸式普法宣传活动,激发学生学法兴趣,让普法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创新三大模式,构建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艺术普法模式
以艺术品创作、话剧、小品、情景剧等形式开展普法,引导学生自编自演、沉浸体验,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同龄人普法。如银泉小学文艺普法护成长、江门一中附属小学的“陶然法得”陶艺创作大赛、外海中学润普法之笔、第十一中学以“剧”说法等,让法治教育在艺术浸润中焕发新活力。
实践育人模式
通过角色扮演、互动体验等参与式普法形式,让青少年在真实情境中深化法治认知。如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校园小法官”“模拟政协”,礼乐中学法治擂台赛等,使法治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落地生根。
文化浸润模式
充分发挥法治课堂、读书会、校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园地、法治广角、法治阅览室等载体作用,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日常教学活动,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指导礼乐中学和第十一中学规范运作“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推动第十一中学将道德与法治课搬到模拟法庭,通过实景教学增强学生法治思维。
法治教育新格局
强化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
专业力量下沉
创新推出以“1+N”双校长制模式,实现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两名法治副校长(1为公安民警,N为法检司专业人员),同步于2024年组建由政法各单位普法骨干组成的校园普法宣讲团,与法治副校长队伍形成优势互补。目前,全区36所学校(含学教点)共配备55名法治副校长,14名校园普法宣传团成员。2024-2025学年度,校园普法队伍利用寒暑假前、开学第一课等时间节点进校开展“宪礼青春,法治润心”等相关活动47场次,受惠学生达46000多人次。
家庭教育提升
通过“家长法治课堂”“模拟法庭”等形式,向家长传达对子女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如江海区法院、检察院、妇联联合打造一场“零距离”模拟庭审普法活动,礼乐中学七年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校园故意伤害案庭审现场,邀请师生及家长代表全程观摩,共同见证法律威严与司法温度的深度融合。
社会参与拓展
成立亲子普法志愿服务队,指导开展法治集市、与法“童”行护航成长等多个系列普法活动。自2023年团队成立以来,亲子普法志愿服务队共举行志愿服务活动65场次,1594人次参加,总时长达4599.88小时。
下一步,江海区将持续推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运作、创新开展互动式普法活动、构建多方协同保护网络等举措,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样板,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用心用情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