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江海区以法治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培育法治文化精品、融合传统及非遗文化、创作法治文艺等方式,丰富法治文化内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打造多元法治文化阵地 营造法治文化氛围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全市率先建成的首批省级“十佳”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白水带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以点带面,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法治文化阵地。2021年,建成占地约7300平方米的法治广场,以法治书章为中心,四周设有互动法治长廊、创意柱阵、民法典科普景墙、宪法文化景墙、法治印章小品五大板块,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供宽广的场所。“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新建法治广场、法治主题公园、法治墙绘等法治文化阵地9个,覆盖区、街、村(社区)三级法治文化矩阵,并用“活”阵地,开展凉亭论法、百姓说法、趣味健步走、法治集市、法治夏令营等各类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指导江门市第十一中学建成2021年度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校内建设法治文化园、模拟法庭、法治图书角等设施,开展基地法治体验、法治游园等活动约18场次,受教育学生约13000人次。
培育特色法治文化精品 增强法治文化感染力
注重将法治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法治精品30多部,其中江海区民政局编排的普法短剧《护苗成长,法伴童行》在省未成年人保护百集普法短剧大赛中获优秀案例作品一等奖;《花季护航 筑梦前行》等困境儿童保护宣传视频,登上学习强国广东频道等新闻平台,总点击量达7万多次。江海区法院创作的《“小法芽”变形记》获全市“邑平安”视频大赛二等奖。江海区检察院制作的微电影《看不见的魔爪》荣获检察日报正义网评选的“检察机关未检工作优秀新媒体作品”;《保健品陷阱》微视频单条转发量突破5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严肃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可感。
融合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 弘扬法治文化风尚
一是将法治元素融入传统文化。深挖本土传统文化资源,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将法治元素融入民俗文化,邀请民间艺人创作法治主题的楹联、灯谜等传统文艺作品,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南粤春暖普法行”法治春联送祝福、“欢度佳节 法治同行”法治灯谜会等“法治+民俗”活动,把新春祝福、法言法语编成押韵合辙的新年对联,将法律术语、法律知识融入趣味灯谜,让法治宣传更具传统韵味。二是以法治传承非遗文化。江海区检察院开展“外海面”非遗传承保护专项行动,以“走访调研+公开听证”强化“外海面”非遗保护。江海区法院组织开展生恭鲤鱼制作活动和普法宣传教育,推出“百年生恭鲤鱼寻保记”动漫宣传作品,把非遗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如何融合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手段用普法动漫的形式展现,以法治合力共护中华文脉传承。
深耕法治文艺创作 厚植法治文化沃土
在文艺创作方面,江海区普法办推出反诈情景剧《别想骗我》,江海区税务局创作粤剧折子戏《粤韵颂税宣》等特色剧目,同时还组建了“江海税务乐队”,创作演唱《智税前行》《税圆侨梦》等原创歌曲,并在“广东税务”公众号及腾讯、网易云等主流音乐平台展播。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创新开展沉浸式普法教育,鼓励学生以艺术品创作、话剧、小品、情景剧、模拟法庭等形式,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银泉小学法治文艺护成长、江门一中附属小学“陶然法得”陶艺创作大赛、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校园小法官”、外海中学润普法之笔、第十一中学以“剧”说法等特色活动,让青少年在艺术创作和角色体验中深化法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