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市是广东省海岸线最长的县级市,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增势强劲。海洋生态文明已成为衡量台山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关键一环。“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台山市聚焦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用普法深耕海上牧场,以法治守护蓝色海洋。
普法进港:渔港开庭推动“渔”法同行
普法要距离群众再近一点。2024年8月7日,在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在台山三大渔港之一的横山渔港上演现场开庭的“好戏”。全国、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汶村镇五级人大代表和台山市政协委员,台山市农业农村局、台山市汶村镇的工作人员,以及各村“两委”干部、渔民旁听庭审。这是台山市人民法院就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开展的巡回审判。随着承办法官当庭宣判,被告人表达的深深的悔意,表示深刻悔悟。庭审结束后,现场渔民群众纷纷展开热烈讨论,并主动找到办案团队,咨询相关法律问题。台山市人民法院趁热打铁,在现场开展一场法治宣传活动,指出非法捕捞的危害性,并结合案件实际,详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
码头开庭只是“八五”普法的一个缩影,每年的“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台山市各职能部门组成普法志愿者队伍,深入沿海村居、渔港码头、渔船,开展“‘典’亮码头”等主题普法活动,将普法宣传的触角延伸至渔业生产第一线。
普法登船:“海上牧歌”奏响“法治旋律”
每年5月,正值休渔期。广袤的海面上一片宁静,渔民们纷纷利用这个间隙,修补渔网、保养船只。台山普法志愿者队伍抓住这一时机,为渔民们送上一份特别的“法治礼包”。在狭小而温馨的渔船上,志愿者们与渔民们围坐在一起,用亲切的“拉家常”方式,将渔业生产、海上安全、劳动纠纷等与渔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娓娓道来,并将精心准备的宣传单张发放到每一位渔民手中。
法官、检察官、边检站民警、渔业综合执法人员以及镇政府工作人员,都是休渔期的普法志愿者,他们进入停靠在渔港休养的渔船,开展“送法上渔船”活动。法官通过普法活动、法治项目等途径向渔民普及禁渔区、禁渔期、禁用工具及方法等法规,强调违法捕捞的法律后果;海警通过巡逻管控、悬挂横幅、案例讲解等方式加强政策宣传,明确告知渔民休渔时间、范围及处罚措施,引导渔民遵守规定;边检站民警结合日常执法执勤,走进船舶,采取发放宣传资料、条文解读、以案说法、有奖问答等形式进行宣传宣讲……
普法入村:“身边专家”传播法治声音
台山茫洲岛被南海包围,地理位置特殊,岛上村民以捕鱼为生,渔船管控、渔业安全以及反走私反偷渡工作是茫洲村治理的重中之重。结合海岛特点,茫洲村“法律明白人+第一书记”叶林青,利用熟悉本地群众、生活在本地的优势,积极推动海防视频监控项目建设,在村里设置4个监控点,筑牢了海岛沿海沿岸防线。为了严防船舶被不法分子利用,他还带动村“两委”干部,通过微信群、登船走访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围绕“什么是走私”“走私对国家造成的危害”等内容为村民进行讲解,进一步加深渔民对走私违法犯罪的认识和了解,提醒村民们按期做好船只的年检、办证等工作,让法律知识走到村民“心间”,在村里营造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目前,台山市深入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活动,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1317名,通过村(社区)“法律明白人”送法入户,讲解非法捕捞等与渔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将普法融入渔业从业人员的日常生活,服务海洋产业发展需求。
普法跨海:法治力量守护“海上熊猫”
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是衡量一个地方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活指标”。台山市大襟岛及附近107.477平方公里的海域,生活着300多头中华白海豚。保护白海豚,是一场需要全民接力的“马拉松”。台山以科普宣教为纽带,推动保护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公民成为海洋生态的守护者。
校园育苗,播撒蓝色希望。在赤溪镇,白海豚科普馆变身“少先队员之家”,学生们通过生态课堂、模型制作、绘画比赛,近距离认识“海上大熊猫”。
渔民转型,共筑护海防线。针对传统捕捞群体,强化对涉渔船舶的宣传与管控,成功引导船舶主自发成为“海洋环境卫士”,让大家自觉减少船舶污水排放、规范船舶停靠,从细微处改善海洋环境。台山市人民法院设立“法治阳光照海岸”普法项目,以接地气、品牌化、长效化的方式,全力提升渔民及群众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如今,碧波之上,白海豚跃动的身影,正是对这座海洋之城生动的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