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发展所需,更是企业所盼、民心所向。近年来,新会区频出实招、新招,运用法治力量稳预期、强信心、促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呈增长态势,总量保持全江门市第一,跃居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第39位,上榜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广东各区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前十五位,新会区在争当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等生”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制度供给“强保障”,点亮营商“航标灯”
强化制度供给。制定《新会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衔接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建立加强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加强市场主体失信联合惩戒规范执行与协助执行、行政复议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护企机制,出台《服务保障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意见》,营造稳企安商“暖环境”。
破除制约障碍。开展涉企政策“大清除”,全面开展涉企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文件清理工作,助力消除隐形壁垒,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重要文件开展专项抽查,为创业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务服务“加速度”,丈量营商“满意度”
延伸服务触角。以“企业所需”倒逼“政府所能”,创新商圈企业开办“政务快线”,推出市场主体登记“线上全程网办+线下全城通办”,全面推行新设市场主体“省内迁移通办”。大力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会商服务”,36个项目实现从获得土地到动工“零等待”。打造“开店知多点”小微企业服务点,提供“学、导、办”三大主题服务。深入推进“视频办”服务,统一区、镇、村三级服务配置和标准,可提供超100项“视频通办”服务。组建“政务专家”团队深入各工业园区,以“一对一问诊”的形式,为企业解答税务、社保等方面的问题。
民意诉求快办。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聚焦政务服务、政策落地、要素保障等方面的企业发展需求,通过“体验官”们为营商环境把脉问诊,实现问需于企、问效于企。构建“税企面对面+多元协同共治+诉求闭环管理”三位服务体系,精准解答企业涉税费困惑,帮助企业规范经营。推广“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12345—6营商环境专线+企业诉求云平台”的企业诉求联动回应体系,今年以来共解决企业诉求共438宗,打造企业诉求响应新范式。
湾区服务通办。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办事+审批”“服务+环境”实现跃升。成立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中心,实行外商投资登记在区内就近办。新会区是全江门市首个分别在港澳地区设立“跨境通办”专区的区县,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超600个。
执法监管“优机制”,提升营商“新温度”
规范行政执法。推行“首违不罚”清单,健全企业首次、轻微违法违规行为容错机制。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与“综合查一次”跨部门监管有机融合,全区设立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115个、“综合查一次” 计划25个,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检查。优化“执法+服务”模式,持续深化“邀约式”上门服务等执法服务方式,切实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帮忙,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强化执法监管。新会区在全市率先建立“1+1+N”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到执法部门开展“驻点式”监督,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确定全区7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和10名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打通政企对话新渠道。建立涉企行政执法监督联动机制,形成拓宽问题征集渠道、加强行业自律监管、强化法律导向指引的涉企执法“监督+服务”模式。
信用赋能发展。新会区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信用监管,落实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督促履行+信用修复”机制,促成113家企业主动履行、30家企业达成和解,失信企业数量从337家降至43家。
法律服务“零距离”,优化营商“软环境”
精准服务助企。依托e诉讼平台,实现跨境立案、远程委托见证、远程送达、远程调解等一站式在线诉讼服务。落实“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推动70%涉企纠纷在速裁机制下得到化解。持续推进“法泽归雁”侨企侨商司法保护项目,精准识别涉侨企案件,积极回应侨企侨商的司法需求。成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站”,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开通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完善涉企绿色服务配置。推进“产业链+法律服务”,加快法律服务资源与经贸活动融合对接。
多元为企解纷。组建“邑齐解”侨企侨商纠纷化解平台,选任特邀调解员,助力涉侨商事纠纷多元化解。聚焦生产经营、合同债务、房屋土地、欠资欠薪等纠纷多发领域,创新“行政统筹+司法指导+基层落实”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建立新会区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等三大劳资服务平台,为企业与劳动者搭建低成本、高效率的沟通桥梁。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会区将乘着“大桥经济”的东风,全方位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企业专心创业、安心经营提供更广阔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