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法治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年度报告(2024年)》,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成功入选各地特色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典型案例。这是继2024年3月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获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后,江门在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斩获的又一殊荣。
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何以在全国各地众多的特色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中脱颖而出?要探寻这个答案,我们不妨将时光轴拨回到2021年。
老楼焕新装,服务出华章
2021年,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大楼由市总工会原职校大楼改建而成,对原有的大楼进行重新装修活化利用,摇身一变成为了江门市的法治网红打卡地。可别以为只是旧人穿上了新衣这么简单!事实证明,中心的成立带来的是一场系统性、重塑性的华丽蝶变,不仅解决了过去法律服务资源碎片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服务好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化平台,是江门市持续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
截至目前,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法律咨询5142宗,法律援助1537件,公证19574件,其中涉外公证10938件。
镌刻侨都基因,乘坐时代东风
谈起江门,大家会想到什么?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还是“中国侨都”这个美誉。530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遍布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心用情服务好海外华侨华人成为中心自成立起就肩负的初心使命。正是从成立之初就与中心深度融合的“侨都基因”成为了中心能够脱颖而出的“金钥匙”。这份独特的DNA,决定了中心自带“侨”的温度与视角,使其服务能精准切中海外侨胞与市民的需求,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带着这一把“金钥匙”,中心解锁了更贴近侨胞需求的服务模式,持续不断地做优做强涉外涉侨法律服务。面对侨都群众涉外公证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心从“小切口”破解海外同胞急难愁盼的办证难题,持续在为海外同胞提供高效、便捷、专业的公证服务上下功夫,推动五邑公证处、台山市公证处入选司法部、外交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机构名单,累计完成23宗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办理,有力地维护了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合法权益。
赓续为民初心,砥砺奋进“三心”
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正如“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仅仅三年多的时间就带来了惊人的变化。中心从“诞生”开始就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仅来源于其现代化的硬件配置,更来源于其坚持为民服务的“赤子心”、敢于创新的“进取心”、向下扎根的“务实心”。
为民服务的“赤子心”:中心深度整合资源,开辟涉外法律服务专区,24小时内能够提供涵盖104个国家和地区的公证、仲裁、调解、法律咨询等8大类涉侨涉外法律服务,实现涉外法律服务“一门式”办理。
敢于创新的“进取心”:中心加强数字赋能,开发“江门智慧司法”微信小程序,实现与邑侨通涉侨法律服务平台、深国仲江门中心线上平台对接;上线“江门涉外法律服务地图”小程序,提供6类涉外法律事项线上申办,提供10个类别国外171个法律服务点的导航指引。以“五邑AI公证人”率先接入DeepSeek开源模型,融合大数据、区块链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海内外“零时差”响应,让海外侨胞“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服务。
向下扎根的“务实心”:中心坚持以民为本,在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保障上摸索创新,推出了“法治政府面对面”专题访谈、“律动侨都 法润江门”周六一小时义务法律咨询活动、线上“法治大讲堂”直播栏目等一系列的法律服务品牌活动,分别举办了31期、148期、125期,线上的参与群众达到了1670万人次,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获得群众广泛赞誉和良好口碑。
写在最后
中心承载着希冀而成立,也展现出了如朝阳一般的生命力。展望未来,我们同样希望中心能带着这份不凡的使命越走越坚实。未来,江门将持续以侨胞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离岸法律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让“侨都法治服务”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暖心桥”,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更强劲的法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