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昂奋进的法治江门再传捷报,奏响侨都法治建设新征程的强音!日前,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落下帷幕,江门项目——“汇聚侨力量、圆梦大湾区,以高水平法治彰显‘中国之治’”项目从全国众多优秀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33个示范项目之一、全省入选的3个示范项目之一。
江门,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城市,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有530多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台侨胞分布在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兼具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独特优势,是海外华侨华人观察广东乃至中国的重要窗口。广大海外华侨华人长期以来是江门经济发展的建设者、贡献者、获益者,也是江门法治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侨胞在江门投资建设,捐资助学,其拥有的广泛关系网络成为江门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江门也必将用心用情服务好华侨华人,不断提升涉侨法律服务水平,更好地维护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以回馈侨胞的真情与期盼。

法治栽梧桐,侨都引凤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想吸引更多的侨胞投资江门以及助力侨企“走出去”,立足侨都本地实情,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栽好法治这棵“梧桐树”必不可少。
1.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探索商事纠纷的“融解决”模式
2023年5月,深国仲江门中心正式揭牌,首创“深圳+江门”区域仲裁合作模式,通过深化深江合作模式,江门中心充分依托深国仲40多年积累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公信力,积极服务“侨都赋能”工程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国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有效破解涉侨商事法律事务办理难、域外法律查明难等问题。建成中国(深圳)证券仲裁中心江门联络处、深圳国际仲裁院江门中心金融工作部以及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三大争议解决平台。开出全国各地市首例法院协助仲裁调查令、全省首例法院涉港案件协助仲裁调查令,进一步提升国际仲裁服务水平及公信力。步履不停、进取不止,乘着“深江合作走深走实”的东风,在2025年7月17日,深圳国际仲裁院海事仲裁中心江门咨询联络处正式揭牌成立,意味着江门对海事仲裁服务的长期筹划、布局的美好蓝图终于转化为了可感可及的“实景图”,深江国际仲裁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江门中心自运营以来,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办理仲裁案件1821宗,标的总额约125.11亿元,当事人覆盖13个国家及地区。

2.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提高群众法治获得感
建设江门市华侨华人离岸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中心集公证、调解、法律援助等八大类涉侨法律服务功能于一体,开辟涉外法律服务专区,提供覆盖104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实现便捷、高效、多元法律服务一门办理。引进对接布点全球的法律服务机构(盈科律师事务所),充分利用盈科律师事务所搭建的“全球一小时法律服务生态圈”,最快24小时内提供涵盖104个国家和地区的涉外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实现便捷、高效、多元法律服务“一门式”办理。成功推动江门五邑公证处、台山公证处先后入选司法部、外交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试点机构名单,江门成为省内4个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双试点城市之一,已联合我国驻外使领馆完成23宗海外远程视频公证办理,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侨胞。
一键解民忧,云法暖侨乡
在数字化浪潮势不可挡袭来之际,法治建设更加不能置身在“网”外。通过合理运用数字技术,转变服务模式,群众诉求实现数字流转、快速响应和高效办理,打通侨都法治建设的“快车道”。
1.建立全业务、全时空、全方位的四级涉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这三个“全”字的四级涉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可不简单,它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2023年4月25日,市司法局与市中级人民法院等部门,通过视频联线方式成功调处了一宗一方当事人在哥斯达黎加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各县(市、区)协同推进,共建成各级涉侨调解工作室71个,截至2025年9月底,共调解案件420宗,涉案金额约10052.41万元。另外,江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也开发了“江门智慧司法”微信小程序以及“江门涉外法律服务地图”小程序,持续为群众提供线上法律咨询及国内18个类别、国外10个类别法律服务点的导航指引。

2.科技赋能公证服务跑出侨都“加速度”
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全省率先推动17项公证事项的“一证即办”。在全市范围内,若居民办理事项在“一证即办”公证服务事项清单内,只需持真实、有效的身份证即可直接办理公证,有效解决群众来回跑、办证难、核实难等问题。主动把握技术变革机遇,推动江门五邑公证处以“五邑AI公证人”率先接入DeepSeek-V3、R1开源模型,融合大数据、区块链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海内外“零时差”响应。创新“公证+执行”模式,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文旅项目开发中,为海外侨胞开通24小时全天候“办证绿色通道”,依法处置涉侨房屋超2400户,为1.6万位侨胞、侨眷提供“一站式”、“保姆式”公证服务共计3000余项。自2021年以来,共为海外华侨办理涉外公证、涉侨案件等事项26.1万多件,受到国务院侨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充分肯定。
良法立根基,善治开新境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是良法的体现。这一法治理念在侨都法治的实践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与完美印证。
广东省首个“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江海立法联系点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新机遇,共完成133项立法意见征集任务,上报4672条意见建议,453条被采纳。先后出台《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江门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江门市侨乡广府菜传承发展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的《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为全国首部专题为促进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立法的地方性法规,掀开了侨乡特色立法的新篇章。
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积极开展涉侨立法联系工作,把立法过程变成了凝聚侨心、汇聚侨智、体现侨意的过程,通过广纳民情民意,让广大侨胞参与进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这些体现“侨心”、侨智”、“侨意”的“良法”为侨都治理提供了清晰而坚定的制度依据,也让法治的温度跨越山海、直达人心。

掷地有声,法治的力量正在重塑侨都
法治的力量,正重塑侨都江门的发展底色。它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让权力运行更规范、群众办事更便捷;它铸就了最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汇聚侨资、激发活力的“强磁场”;它更跨越山海,以坚实的法治后盾凝聚侨心侨力。法治,已然成为驱动江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法治的澎湃力量下,华侨华人归属感认同感充分激发,海外侨胞切身感受到专业、高效、人性化的法律服务背后是符合中国国情、独具优越性的“中国之治”。筑巢引凤,侨胞侨企投资兴业实现良性循环,更多华侨华人以共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涉侨法律服务事业之中,真正做到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凝聚着全市法治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从深化“一证即办”到江海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再到开出全国各地市首例法院协助仲裁调查令……这些工作的背后,是全市法治工作者拧成一股绳,愿意向下扎根、倾听民意,打破窠臼、勇于创新,不畏艰辛、努力耕耘,忠实践行用心用情服务好华侨华人的初心使命。
行百里者半九十。即使我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新征程上仍有新的“雪山”、“草地”要跨越,仍有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要征服。在用心用情服务好华侨华人,持续提高涉侨法律服务水平方面,我们始终在“长征”的路上。未来,江门将持续以侨胞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涉侨法律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让“侨都法治服务”成为连接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暖心桥”,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更强劲的法治动力。
江门市政府门户网站

粤公网安备 44070302000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