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我市坚持把水库移民工作当作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持续推进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和生产扶持发展。2023年至今,市水利局以移民美丽家园省级示范项目建设契机,突出因村施策、聚焦产业发展,成功组织申报12宗示范项目,争取上级移民资金1.86亿元,打造了马冈红丰村、端芬墩寨村、龙口四堡村等一批美丽家园特色村,培育移民村特色产业,推动水库移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蝶变。
高位统筹强机制,按下示范项目“快进键”
我市高度重视水库移民省级示范项目创建工作,分管市领导多次深入移民村调研指导,为项目推进定向领航。市水利局迅速响应,组织县(市、区)、镇(街)相关负责人召开现场会议,高位推动项目创建,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全市水利亮点清单,建立全流程跟进机制。通过6次专题培训、100余人次业务赋能,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从前期设计到建设验收全程严把质量关,确保程序合规、质量过硬、安全有序。
赋能“百千万工程”,绘就移民生活“新图景”
市水利局紧紧锚定“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以创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省级示范项目为抓手,按“一村一策、整村推进”方式,强化部门协作,发挥政策叠加效应,集中资源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十四五” 期间,投入移民资金3.29亿元,累计实施342宗项目,涵盖村道、文化室、饮水管网、巷道改造、房屋外立面更新等,建成了开平大塘面村、马冈六圩村,台山墩寨村,鹤山四堡村等特色村,显著提升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水平,有效营造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助力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产业兴则县域兴,产业强则县域强。市水利局以创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省级示范项目为纽带,引导移民村现有产业向县、镇主产业靠拢,壮大移民村集体收入,不断提升库区移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一是发挥优势产业长效“造血”功能。开平市马冈镇推动 “马冈优品”镇域品牌与移民示范项目深度融合,依托移民扶持资金,建成鹅苗孵化中心、鹅预制菜研发推广中心、凉粉研发推广中心等产业载体。其中鹅苗孵化中心年孵化量超400 万只,孵化率达92%,年产值1.2 亿元,为移民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恩平市良西镇立足优质大米产业,规划建设现代化种植加工中心,项目占地12161平方米,涵盖粮仓、加工厂等设施,建成后委托国资公司运营,年返还移民收益约90万元,人均年增收70元。
二是推动农旅融合打造长效收益。开平大塘面村凭借国家级湿地公园孔雀湖畔优异的自然禀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入专业旅游企业运营,通过举办稻田音乐节、花田音乐节等特色活动,发展生态乡村旅游,催生茶叶种植、农家乐、民宿等业态,为移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如今,大塘面村已成知名“农旅合一”平台,2023年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村集体收入15万元;2024年春节接待游客7.5万人次,市集营业额9万元,农旅融合让移民持续增收。这种成功模式为周边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越来越多村落开始探索生态与旅游结合的发展路径,形成以点带面、协同发展的农旅新格局。
三是打造品牌引领繁荣乡村产业。马冈镇红丰村以“马冈优品”区域品牌为核心,不断激活乡村产业生态,2024年入选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名单。一是品牌赋能,激活产销新动能。利用水库移民资金,旧粮仓变身“马冈优品”旗舰店,打造农产品直销店面,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5万元;依托电商平台架起“云端销路”,马冈鹅、红蜜薯等特产直达千家万户,让 “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二是文旅融合,让乡愁变成 “生产力”。对96座苏式移民安置房保护性开发,打造枕水而居的六圩民宿,串联起“马冈优品”旗舰店、马冈肉鹅地理标志文化馆、观山湖栈道等旅游打卡地,农旅、文旅、研旅在这里碰撞出别样火花,移民文化成为最动人的“旅游名片”。三是链式发展,铺就共富快车道。引进实力雄厚的公司,推动闲置资源高效流转,70亩红蜜薯基地、年出栏 3.6 万只的马冈鹅养殖场、350亩辣椒种植园…… 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扎根土地,不仅为村集体年增收入超70万元,更带动150余名村民家门口就业,年创劳务收入超240万元。农机服务队、富民工坊的成立,让“小服务”也能撬动“大收益”。
下一阶段,市水利局将紧抓政策机遇,继续集中打造一批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项目,用心用情,给江门移民一个安心舒心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