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日报聚焦广东蓬勃兴起的水经济领域,推出专题视评。如今在广东,说一句“太‘水’了” 早已不是调侃 —— 水经济正成为崛起的黄金赛道。自 2023 年试点启动,截至 2024 年底,全省 “10+2” 试点的 16 个项目已投入近 38 亿元。作为全省两个全域试点市之一,江门的探索正备受关注,今天就随南方视评,大道江门,一起探寻其水经济密码。
水经济是指围绕水资源、水域岸线空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开展的各类活动,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活动的总和。
发展绿色水经济,不仅有利于消费提质升级,创造涉水消费新需求,也能促进投资扩容和项目增值。而江门的目标也很明确:不仅要把这条“水路”走好,还要走出一条能被全省复制推广的“江门经验”。
2024年底,《江门市水经济发展规划(2023—2035年)》印发,科学谋划9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涵盖水上运动、滨水康养、生态渔业和水科技等七大新业态。
不仅有规划,还有推广小程序。“邑起亲水圈”把水经济变得“可看、可选、可投”,评价也很高:内容丰富、招商直接、游客体验感拉满。
江门不是只搞包装,制度创新也走在前头。比如水权交易这事儿,简单说就是“节水有价、用水有权”。江门在台山搞试点,研究出了广东首个“县级水权交易基准价模型”,帮大家算清楚水值多少钱,怎么卖才合理。
还有河道经营权改革、生态产品抵押融资等,已经开始落地。
再看一个典型案例——江门鹤山。围绕青年水库打造22亿元生态乐园,把“森林+湖库+田园”组合成水经济新业态;宅梧镇引入文旅公司打造了“桃花驿”水文旅项目,落地1500万元社会投资。
江门的水经济不是只做大项目,也有“人间烟火”的一面。
沿西江碧道,特色咖啡屋随处可见,吹江风赏美景;旧水泥厂变文创园,甘化厂成文化地标;新会废旧码头变露营夜市,年租金翻了7倍。还有“大桥经济”,利用桥附近邻水空间吸引人流,变成水经济的新动能。
江门做水经济,不只是做项目,而是生态、制度、产业、文化全都上桌,基础与流量齐抓。想看广东绿色发展风向标,江门这个“水上样板间”值得关注。也许,未来更多城市的发展密码,就藏在这片江河湖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