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遍布各地的大小山塘水库(湖泊)共有979个,面积较大且有名的,包括恩平锦江水库、台山大隆洞水库、开平大沙河水库等。落实河长制,治理大小江河的同时,各地扎实推进大小山塘水库的生态保护与修复,2017年组织完成了全市饮用水源水库第一重山9087亩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工作,有效改善了我市饮用水源水库的生态状况,提高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尤其是地处饮用水源水库的镇村,更是乘河长制的“东风”对山村环境
日前,记者来到锦江、大沙、东方红等水库采访,均为其优美的绿水青山叫好。在开平大沙河水库,开平市水务局副局长陈永康表示,河长制的实施,给了地方治理生态水源保护区一把“尚方宝剑”,有效地解决了江河湖库的大大小小历史遗留问题。河长制实施后,大沙镇委、镇政府对水库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很有代表性。
沙河水库位于开平市西北部大沙、马冈、龙胜三镇交界处,集雨面积217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为2.58亿立方米,拥有供水、发电、灌溉、防洪等多种功能,开平有50万人饮用此水源。生态保护十分重要。大沙镇镇长温伟荣说:“乘河长制‘东风’,我们用堵和疏相结合的办法全方位、多渠道、大范围保护好大沙生态环境。”
“堵,就是准确无误地堵住经过镇、村两级河长以及河道警长、民间河长共同排查确认要立即整治的污染源。”温伟荣说,大沙镇对禁养区内541家禽畜养殖场全面拆除或关停整治,累计投入补偿资金近7000万元。
“疏,就是引导和扶持被拆除或关停的养殖户转 营绿色环保产业。”温伟荣说。目前被拆停的原养殖户已开始相对集中地连片种植牛大力、百香果、皇帝柑、水果木瓜、茶叶、青梅、青枣、番石榴等绿色环保产业农产品。仅仅开发种植皇帝柑就有4000亩,预计每亩可收入1万元。
进坐落于湖库岸旁的乡村,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天独厚。但同时也会因生活中的卫生文明搞不好而影响绿水青山的持续传承。“我们将大沙的村容村貌及各种卫生整治标准连同河长制的宣传融合在一起,让各家各户都清楚。”温伟荣说。
河长制的实施,江门各地临江临河临库的乡村文明卫生标准都有硬性规定。
在大沙镇,为了整治好农村环境卫生,每条村均有稳定的保洁队伍,现在,147条自然村共有160名保洁员负责各村内公众场所每天的清扫保洁,镇、村、工作组都有相应补贴发放。另外,每条自然村都设有垃圾收运点,所有生活和生产垃圾通过“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地面垃圾不清理,一到下雨天,垃圾污水就全被带入清河里。”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空气中的环境卫生,也是大沙镇的治理对象。根据市相关职能部门制定的养殖场整改工作指南,大沙镇指导非禁养区养殖场建设配套的环保设施,每个养殖场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过滤池、栅格池、沼气池、沼液池等,保证雨污分流,整治有效,并充分利用污染物变能源和有机肥料。
山村中的湖库、溪水、古村,本身就是自然养生旅游胜地。像大沙镇,既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又是革命老区和水库移民集中区,这里的山山水水均一直保持着原生态。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梅花、野菊花,以及极富岭南韵味的养生红茶和绿茶,大沙又是广东十大茶乡之一。河长制落实后,该镇进一步规划,通过整治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使绿水、青山、古村、特色农产品有机结合,令大沙成为名副其实的山村生态旅游胜地。
大沙镇还向生态农业发展,以发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为抓手,已经种植了6000亩茶园、4000亩皇帝柑、4000亩有机优质生态水稻、4000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园。
大沙镇是典范,也是缩影。我市山村地区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借河长制的春风,努力书写水文章,彰显侨乡水文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