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23日,由华侨乡亲(大部分是沙堆乡亲)捐资(投资)兴建的新会县第一个水力发电站——古井区沙堆流水响水电站竣工,为新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圭峰、古兜、沙堆龙潭、沙堆梅阁等水力发电站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利用资源 变害为利
沙堆与古井的分水岭——牛牯岭山脉下,小迳与大迳之间和以南的山峡之间,有一块长四公里左右的平芜洼地。原来这里的山溪流水淙淙,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青草水塘。当年两边山林木茂密,野鸭多,出没于水塘,“野鸭塘”的土名因此而流传。“野鸭塘”泻出的泉水,经过前面两山之间的低洼飞瀑而下,响声颇大,“流水响”土名也因此而流传。
但一遇大雨,山洪暴发,从野鸭塘经流水响飞瀑而下的山洪水,很快就淹没附近白美塘(土名)一带农田,连沙西的民房亦受水浸,给村民带来灾难。为了减少灾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新会县、古井区及沙梅乡各级政府领导,研究决定在流水响的上方修筑大坝,拦截野鸭塘水塘泻下来的山洪水,以确保乡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关工程人员在勘测时发现,流水响最低处与野鸭塘水位的落差有60多米,修筑大坝后,可以利用野鸭塘的储水进行水力发电,既防洪又能供电照明和灌溉农田,一举数得。于是,经过详细分析各方面有利因素后,决定利用野鸭塘的水资源,造福乡民,于是开始筹备沙堆流水响水力发电站的各项工作。 引入侨资 梦想成真
当年提出在农村建水力发电站,真是阻力不少。首先是资金问题,其次是观念转变问题。回顾当年沙堆流水响水力发电站建的过程,有不少人曾出谋划策、并做出努力。但最值得怀念的是已故的庞震同志和廖彰义先生。
庞震同志上世纪五十年代曾任中共新会县委工业书记,也是当年沙堆流水响水力发电站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筹建发电站过程中,他长驻沙堆,下乡落户,组织和领导开展建设电站的大宣传、大发动工作。沙堆离会城较远,信息不灵,加上科学知识还未普及,当年农村有保守思想的人不少,认为沙堆建村几百年,从来未见有电灯照明,不可能建成水电站。有的人还说:现在提出建水电站,恐怕到我骨头打鼓都建不成。为了统一认识,转变农村人的观念,庞震同志深入群众做好能够建成电站的科学解释,增强群众建电站的信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还通过沙堆的侨属向海外同胞发动宣传,做了不少工作,把海内外同胞发动起来了。例如,当年的侨属陈巨沃(九叔)就是积极参与建电站的得力支持人之一。
沙堆沙西仁兴的廖彰义先生,是一位爱国爱乡的香港同胞。当年,他听到沙堆要建设水电站消息后,积极响应并参与筹建工作。经常亲自回乡与当年的新会华侨投资公司、县、区、乡有关领导及沙堆乡亲商量资金筹措、机器购买、厂房建设等。由于他出钱出力,带动了旅港乡亲和海外乡亲捐钱投资,最终由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捐资(投资)合营(共十六万五千元),解决了资金问题。
1956年,流水响水力发电站工程开始动工。主力军是当年的沙梅乡各村的青壮年。那个时候没有先进的机械生产工具,只能土法上马,用人工开山凿坭,用人工挑、鸡公车等原始工具运送泥土及建筑材料,终于修筑起主坝、副坝、压力输水涵管、溢洪道、发电站厂房等工程。又购进容量64千瓦发电机,请来技术工程人员安装。1957年建成后的古井区沙堆流水响华侨发电站,水塘储水面积2.24平方公里,储水量116万立方。每天可发电2千多度,供应数百住户居民照明以及沙堆华侨粮食加工厂使用。
当年,流行的一首儿歌:“流水响,水流长。发电站,放光芒。水库满,灌田洋。”就是对建成沙堆流水响发电站的颂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流水响水电站因设备老化、产能低下,发电效益逐渐落后于社会需求,这座“垂垂老矣”的水电站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深深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