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相关情况。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情况。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恕明介绍,《规划纲要》对广东“十四五”发展目标提出了10个“新”的表述,并从支撑主要目标实现、突出各领域发展重点出发,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等五大类共20项主要指标,在五年规划史上首次将安全保障作为一大类。这20项指标中,既有对省“十三五”规划指标的承接延续,也有根据“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的改进创新。
展望“十四五”时期,一方面,“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广东叠加,“双区”效应将会充分地释放。另一方面,我省经济增长虽然处于恢复阶段,但未来五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仍有较大不确定性,需要为这些不确定性留有一定的空间,有利于从容、灵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并为转方式、调结构、增后劲创造宽松的环境。综合以上考虑,将“十四五”时期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预计我省GDP到2025年将达14万亿元,2035年可实现较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
在发布会上,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金銮表示,“十四五”将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引领,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要“迈入新境界”,重点是通过四个“更加注重”,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陈金銮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广东全省经济总量连续32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情况下,高水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态环境全部9项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决定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改善幅度走在全国前列。大气环境质量领跑先行,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年均浓度达22微克/立方米,优于世卫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2020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7.3%,比2015年提升9.8个百分点,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质大幅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全部无害化安全处置,土壤、固体废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四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陈金銮也认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广东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累积性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的基础仍不牢固,如大气质量仍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仍面临艰巨挑战。
为此,陈金銮表示,广东“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更加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降碳推动源头治理,倒逼总量和结构减排,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三大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二是更加注重精准、科学、依法三个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开展大气、水、海洋、土壤、农村五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推进“无废城市”和“无废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强化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设,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生态环境”格局,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更加注重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协同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强化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领域、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