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平市紧扣大气污染防治核心目标,以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为抓手,聚焦工业源、移动源、面源污染精准施策。截至5月,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显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稳中有降,PM10为51微克/立方米,PM2.5 为29 微克/立方米,AQI达标率达 93.7%,综合指数低至3.25。一系列数据印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开平市正以扎实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一、工业源治理靶向发力,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出台《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检查方案》,组建 6个联合行动小组,对工业涂装、化工、包装印刷等涉 VOCs 重点行业,以及水泥、垃圾焚烧发电等涉氮氧化物排放企业开展专项整治。通过“执法+帮扶”模式,指导企业完善环保管理台账、规范治污设施运行,累计出动执法人员 388 人次,检查企业 194 家次,针对台账缺失、活性炭更换不及时等 98 家企业问题,逐一督促制定整改方案,推动企业提升精细化治污水平。目前所有问题企业均已启动整改,涉气污染防治设施运维规范性显著提升。
二、扬尘防控构建闭环机制,全域督导落实落细
印发《扬尘污染防治督导工作方案》《颗粒物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建立“通报-交办-整改-验收”闭环管理体系,聚焦建筑工地、交通工程、物料堆场等扬尘高发领域,重点督导“六个百分百”措施落实情况。2025年以来,累计发现并交办建筑工地管控不到位、道路洒水频次不足等问题21件,依托属地政府与行业主管部门联动整改,所有问题均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闭环,实现扬尘污染问题“发现一例、解决一例”,城市降尘量同比下降 12%。
三、多污染源协同管控,减排措施精准落地
(一)工业减排实施错峰调控
对涉 VOCs 重点企业推行“一企一策”错时生产,在臭氧高发时段实施限产减排;督促涉氮氧化物重点企业通过增加尿素、氨水投加量或强化工况运维等措施,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全市68家加油站全部落实夜间卸油制度,从源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
(二)移动源监管严格规范
开展油品质量、车用尿素专项抽查,累计检测货车 35 辆、叉车6辆、油品36份,合格率达100%;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黑名单”制度,现场查处并停用冒黑烟机械8台,推动工程机械排放达标率提升至95%以上。
(三)面源污染强化动态巡查
在重污染天气期间,全面叫停建筑工地土方作业、室外喷涂等易产尘工序,暂停道路划线、沥青铺设等高VOCs排放作业;加强露天焚烧管控,通过“空中巡查+地面监管”,累计劝阻秸秆焚烧行为12起,实现“零火点”管控目标。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14人次,检查企业157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