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新会区以开展基层服务站思想政治工作和“全链条”标准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试点为契机,构建“四如”服务体系,推动“四类”站点建设。
坚持统筹调度“如臂使指”,构建强效能服务保障体系
通过健全“全方位”“立体式”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促进系统上下协同、内外互联、军地融合,推动政策措施更扎实落地。一是深化部站协同机制。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明确了基层服务站行政编制、隶属关系,进一步理顺“部站融合”后的职能职责分工,规范基层服务保障机构运行,巩固好“五有”和“全覆盖”的建设成果。二是创新服务阵地建设。持续实施“强镇带村”工程,积极推动会城街道、大鳌镇创建省“四类”站点,在商圈、园区建立退役军人服务驿站,延伸服务网络。去年新建立的万洋众创城退役军人服务站,通过整合园区资源,实现对异地务工退役军人的精准服务。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撑。统筹各级工作资源,落实财力、物力、人员三方面保障,特别是在人员架构上,所有镇街的人武部长兼任服务站长,优先选聘退役军人担任专职人员,引入社工成为体系的补充力量,形成“公务员+事业编+专职工作人员+社工”的复合型人员队伍。目前,超过60%的专职人员为退役军人,实现“老兵服务老兵”的新格局。
▲规范机构运行 坚持业务政策“如数家珍”,锻造高素质退役军人事务员队伍 构建“学践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围绕三级退役军人服务清单的落实,创新政策学习和业务培训模式,实现以学增智、以练提能、以行见效。全年累计开展培训39场次,覆盖1000余人次。一是推出“每周一学、每周一讲”,提升事务员队伍服务水平。通过全员轮训、轮讲,促进业务知识和法规政策的互学互通、互鉴互补,有利于打破部门沟通壁垒,强化协同服务。二是开展“每月一调度、每镇一分析”,强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调研调度为抓手,推动镇(街)定期复盘阶段性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思考下一步的改进方向和举措,保持稳步向前的工作节奏。大力举办“四如”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技能大比武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三是落实“走访+服务+解难”三位一体工作法,落实“最后一公里”主体责任。践行“枫桥经验”,以村一级为最基本服务单元,摸清退役军人困难底数,形成“一人一档”,在每一次做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中,提高政策学习运用和资源整合能力,推动退役军人关爱保障落实落细,全年实现精准帮扶452人次。 ▲开展系统培训 坚持服务到位“如沐春风”,打造全周期服务链条 开展退役军人“全链条”服务标准化实践,以规范、高效、暖心的服务,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一是建立一个清单。以退役军人事务部下发的服务清单为依据,制定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明确各事项的法律政策依据、区级主体责任和镇街配合职责,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效。二是完善一个链条。以大鳌镇为试点,积极开展“全链条”服务标准化实践,探索建立囊括“军人入伍——服役——退役”各阶段共22个事项的区级标准化工作清单,为上级提供基层鲜活经验。三是落实一个机制。建立“一月一活动、月月大走访”机制,搭建部门与服务对象的“连心桥”,实现常态化联系走访“全覆盖”,全区全年开展各类拥军优属活动255场,惠及9064人次。壮大“葵乡拥军联盟”,联动80家商企提供医疗保健、金融优惠、文旅交通、日常消费等优待服务。四是补充一个力量。引入法律顾问和社工机构作为体系力量补充,运用专业视角和服务技能,助力解决退役军人多层面的问题。2024年成功化解一桩历时15年的参战老兵房屋过户积案;引入社工服务案例入选广东省退役军人工作“十大优秀改革创新案例”。 ▲葵乡拥军联盟 坚持作用发挥“如鱼得水”,思政引领退役军人立新功 全面推广思想政治工作“八有”工作法,强化退役军人思政引领,积极发挥退役军人“五种力量”。一是打造思政教育平台。建立“葵乡老兵讲堂”,开展老兵宣讲“七进”活动66场次,覆盖2281人次,推动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建好用好180个老班长工作室平台,由“兵支书”“兵两委”担任思想政治指导员,强化村一级老兵作用发挥。二是开展思政主题活动。推出“永葆军人本色,百千万有我”主题活动,全区71名“兵书记”领航乡村振兴,配备338名“兵两委”覆盖80%行政村,储备137名优秀退役军人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后备军”。在全省首批“百千万典型村”中,“兵委员”所在村实现全覆盖,“兵书记”占比接近4成。三是构建多元参与机制。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特长的退役军人发挥正能量作用,338名“兵两委”夯实组织根基,300余名退役军人网格员织密服务网络,1500余名“侨都星火”志愿者投身文明创建,140余名退役军人“法律明白人”护航基层法治,形成基层治理“全要素动员”新格局。 ▲老班长工作室 接下来,新会区将持续深化“四如”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和两项试点工作,持续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好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为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