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营是江门市博物馆的暑期“王炸”活动,自2019年首届举办以来,已经走过六届,从惠东白马窑遗址到惠州古城墙遗址;从新会官冲窑遗址到台山的广海卫城遗址、迎禄村古瓷窑遗址,及至2025年最新一届深入台山海宴的沙丘遗址,探寻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活动痕迹,六届上山下海,六届风雨兼程,学生们在学习体验真实的考古现场道路上一路生花。
第六届考古夏令营
骄阳似火,黄沙有情。10名分别来自江门市第一中学与培英高级中学的学生齐聚台山市海宴镇,他们从课堂走向田野,从理论走向实践,在省考古院的专家老师指引下在真实的考古发掘现场中体验考古发掘流程,在工地中学习了解沙丘遗址中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探索岭南地区早期的文明起源。
知识武装头脑,工地初揭面纱
什么是考古学?
夏令营首日,学生们在省考古院朱柯老师的引领下,系统学习了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工具与方法、考古现场的规则、重大考古发现等考古“基本功”。
参观真实的考古工地
当大家走进真实的考古工地,理论不再枯燥,亲眼目睹层层叠压的文化堆积时,朱老师课上讲述的原本对同学们还“不太熟”的知识瞬间“活”了起来。触摸着地表采集的遗存实物时,一股奇妙的感觉由指尖传来,同学们心中不禁产生圈圈涟漪,这就是新石器时期晚期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吗?与古代先民触摸同一件石器的认知让大家大为震撼,仿佛从细微裂缝中窥探到时间的痕迹。
破冰交流
夜幕降临,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破冰会,让这群志同道合的“探秘者”在星光下迅速结成了紧密的团队,共同憧憬着未来。
田野“侦探”养成记:调查与勘探
实战日来临,同学们真正走进考古实践。
田野调查与勘探
在台山市博物馆冯浩然老师的现场示范教学下,同学们穿行于广袤的遗址周边区域,瞪大眼睛埋头探寻地表器物留存,地上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块,或许就是古代先民用来捕鱼的工具——网坠。考古勘探实践环节更是让同学们惊喜连连,大家在省考古院龚海洋老师的指导下规范地用探铲勘探地层沙土的特征,如何通过沙土样本判断遗迹分布与探方点位选择是勘探的难点。
随后,同学们进库房参观,见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器物的纹饰、材质、用途等信息,也了解了考古工作者在库房中进行的初步的器物拼对、修复与拓片制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赵梓谦同学参观后感慨,“原以为考古发现的都是完整的文物,没先到大部分都是碎片。老师展示修复后的陶罐,光是拼合碎片就花了两个月!考古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细致工作。”
田野“侦探”养成记:布方与发掘
布方与发掘
考古布方与发掘考验着同学们的耐力与体力!同学们在考古布方实践中,亲手拉线、定点、打下铁钉,在遗址上划分出属于自己的“探沟”。随后,考古发掘实践将专注力提升到极致,观察探沟地层,画出地层线,手持小巧的手铲、毛刷,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屏息凝神地进行精细化清理。“当我清理陶片时感到无比的兴奋与自豪,这不仅是一块陶片,还是千年前的信息,是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江门一中的关炜琦同学感叹道。
参观华侨农场
为进一步了解海宴当地的文化,同学们来到了华侨农场参观,让大家感受到了十足的东南亚风情,制作香料香包,品尝特色斑斓糕、椰蓉卷,走在农场里与归侨畅聊东南亚华侨的故事,惬意无限,极大地舒缓了考古的疲惫,让同学们以最佳的状态踏上归程。
考古之旅虽有归途,但这几天里浸润的沙土气息、亲手触摸的历史碎片以及与伙伴们共同探索的热忱,已如种子般深植于同学们的心田中。
在结营时,江门一中的谢闻汐发自内心地谈道,我曾以为考古是一项惊险刺激的活动,但真实接触到我才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的珍宝,但处外都是历史留下的平淡痕迹。我总忍不住想,或许再过几千年,我们的历史也会被后人发掘,如此延续,一百年,一千年,让中华文明更加璀璨。不只有王侯将相的故事才精彩纷呈,在万古长夜中,亦有无声百姓默默闪耀。
本期考古夏令营结营了,但今年考古夏令营的故事还没完结,8月份我们将会再次相遇,记得关注“江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