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青花瓷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元代开始流行到清代,康熙时期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推崇的艺术品之一,书画家们也尝试着在各种形状各异的素坯上进行书画创作。
第一课——中国陶瓷·青花瓷篇
11月17日,陶艺考古秋季班在江门陈白沙纪念馆开课。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瓷器则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本次陶艺活动继续请到了新会禺山窑的创始人——谭瑞麟,作为陶艺考古秋季班的授课老师。
通过釉下彩绘画的系统学习,学员在摸索中掌握要领,一个个独特的白瓷素胚逐渐成型。
第二课——素笔绘青花
在陶瓷知识回顾中,陶艺考古秋季班第二节课正式开始。
绘制青花需要的步骤有:1、浸泡瓶身→2、开笔→ 3、绘画→上透明釉,完成以上步骤就可以放进窑中烧制。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学员们的心血,大家非常认真的创作,让我们一同来期待成品吧!
第三课——结课典礼
12月1日迎来了陶艺考古秋季班的最后一课。课堂中,谭老师给学员们讲述了他眼中的青花瓷,并设有提问环节,学员们积极的参与,回答正确的还获得了精美的小礼品。
活动的尾声,根据表现优秀的学员,评选为陶艺考古秋季班的学习之星,恭喜学员:区文波获此殊荣。老师说出评选这位学员的原因:区伯伯每次都会在课前做好功课,把下一节课的作品内容构思好,课堂上非常的认真和积极。据了解,这位年迈八十的区伯伯当初是步行过来江门市博物馆报名参加活动,非常感谢区伯伯对江门市博物馆活动的支持。
学员作品
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科技考古基地和江门市博物馆共同联合举办的2019年陶艺考古秋季班至此圆满结束。正因为有大家一路的支持,给了我们最大的帮助和动力。今后,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将推出更多相关活动。如果你热爱考古,热爱陶艺,欢迎关注江门市博物馆的公众号,留意公众活动的推送,期待你们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