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初岁,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江海区民协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同心协力战疫情。勇立浪头,争当排头兵,用实际行动保一方安宁;积极创作,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对武汉人民及医务工作者的祝福。
江海区民协主席马均贺、理事陆月如、社员周锦权,他们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勇于担当,从大年初开始,始终站在防疫前线,走街串巷,做好疫情监测、排查、预警、疏导、服务等繁重的基础性工作。面对群众的各种反应和情绪或者不配合,既耐心说服,又保证每天向上级汇报总结。可以说,为江海区的防疫工作献出了一份力量和爱。
江海区民协会员黄柏信、陈耀旋,身为退伍军人,积极响应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号召,投身于防疫抗疫前线,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为抗击疫情彰显了军人的本色。特别是黄柏信先生还是小学副校长,身兼数职的他还要积极部署和监督学校的“防疫”工作。十分令人钦佩与感动。
“疫情就是命令”,正是有了他们这样的基层工作人员,疫情才得以控制,江海区才得以平安,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江海区民协除了一批站在第一线防控的人之外,更值得敬佩的是民协属下的龙溪诗社全体成员,当然包括马均贺等五个基层干部,他们用笔抒写抗疫的豪情,用诗鼓舞抗疫的士气。截至2月15日,创作了220余首不同形式的诗歌,其中有绝句、律诗、词曲、快板、三字经、现代诗等;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歌咏医生护士的,有为武汉加油的,有歌咏基层干部的,有赞美退役军人的,有表达自己感想的,等等。总之,这些诗歌多角度地吟咏了抗击疫情的人和事,增强了人民抗疫防疫的决心和信心。
这两百多首诗歌,通过龙溪诗社创办的“龙溪微刊”在微信平台发表,目前已发表7期,还在继续;另外,还精选一部分诗歌在《龙溪花坛》(纸质版)刊登。当然,有的诗人的诗歌还被省、市平台或其他微信平台选录发表。这些诗歌的发表,无疑给人民带来了精神食粮,给人民抗击疫情带来一股力量。
特别是一组赞美江海区退役军人“抗疫老兵志愿先锋队”的诗歌,深受江海区退役军人系统和江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喜爱,并在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平台展出,其中冰雪芹的《歌吟江海退役军人》还被江海区退役军人主任配乐朗诵。这组诗歌当中有“请缨是我平生愿,抗疫且看回马枪”的信心;有“安民扫瘴解忧患,无惧千辛唯赤诚”的忠诚;有“卸甲尤存报国情,剑房未侍虎皮鹦”的报国之情;有“义胆忠肝留本色,红旗漫卷战狂澜”的英雄本色;有“墙上吴钩看在手,男儿曾不负戎装”军人气概。这组诗歌温暖了退役军人的心灵,鼓舞了战士们抗击疫情的士气。
诗社中有一批诗人,譬如马均贺、陈耀旋、黄柏信、陈宇雄,除了用诗表达抗疫的情怀,还拿起毛笔挥毫,书写心中的抗疫斗志。
诗社中也有一批老者年过花甲,有的甚至是耄耋之年,譬如梁诗伟、李明波、余百优、赵振中、陈亚平、黄华龙等,他们虽然退居二线,但他们心系武汉,关注疫情,笔耕不辍,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例如梁诗伟的楹联“孽障猖狂兴风作浪成瘟蜮;九州睿智亮剑挥戈铩恶神”,李明波的诗句“九州沧海横流后,汉水尧天一国春”,余百优的诗句“齐心协力平狂浪,众志成城渡爱河”,赵振中诗句“抗疫瘟魔终绝迹,中华胜利永春风”,陈亚平诗句“群英百万穿金甲,不灭凶顽誓不还”,黄华龙诗句“站高看远精施策,袤地春来必复晴”,大大激起了年轻一代写作者的创作欲望。
当然,中青年一代是龙溪诗社的主力军,在老一辈的影响下创作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来讴歌这次抗击疫情的人和事。例如马均贺的《战瘟神》,林仲仙的《致敬国手圣医》,何锦胜的《破阵子·庚子年关》,吕彩霞的《蝙蝠说》,梁新舟的《少年游·荆楚平安》,黄柏信的《敬入鄂战士》,唐远廷的《春日来临寄武汉》,周锦权的《致敬白衣天使》,刘新宇的《又见钟南山》,冰雪芹的《破阵子·感武汉疫情 》,陆月如的《我不愿》,陈耀旋的《众志抗魔》,等等,从不同角度进行文艺创作,给这次抗疫增加了一丝温暖和精神力量。
“神州遇险凭谁救,天使神兵最可歌”(林仲仙诗句)。这些诗句即使再有感召力也无法对这次武汉乃至全国抗击疫情的事迹进行全面讴歌,只能用我们的微薄之力,用我们的热情来为武汉加油,为全国人民加油,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早日渡过难关,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