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关,
在新会的大街小巷,
孩童们最喜欢提着鱼灯,
一边唱着歌谣,一边庆祝新年。
而近年来,每逢春节,
新会不少路口都会悬挂鱼灯,
装点城市,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鱼灯高挂,吉祥如意。
在世世代代的新会人心中,
唯有见到艳丽的鱼灯,
年才过得喜庆踏实。
新会鱼灯传承艺人李严 冯耀华摄
在会城炼丹井里附近有一对老夫妻。丈夫是85岁的李严,妻子是75岁的钟松友,他们用苍老的双手守护着新会鱼灯制作技艺30多年。在他们眼中,新会鱼灯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手艺,无论如何不能把制作技艺丢了。
坚守:夫妻搭档 手工制作鱼灯30多年
新会鱼灯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万历年的《新会县志》,就有“元宵灯烛箫鼓彻夜为乐”的记述。相传,清代新会就逐渐形成了每年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挂鱼灯的习俗。
85岁的李严正在细致地扎着鱼灯骨架,这是鱼灯出神韵的基础。
“做鱼灯有很多讲究,二三月就要扎鱼架,六月要做鱼皮,因为夏天干燥,鱼皮粘上金粉不容易掉……”采访当天,李严坐在靠窗的椅子上用竹篾子扎着鱼灯灯头的骨架,十指翻飞,用的都是巧劲。
钟松友刚刚完成了一盏鱼灯的组装,每个步骤都是细致活。
他的妻子钟松友则在一边做着细致的手工活。身边是一盏刚刚装好的鱼灯,摇头摆尾神采飞扬。钟松友正在把印了金粉鱼鳞的红纸往骨架上贴,她的手有些颤抖,要精准地对齐边框,每一下都那么小心翼翼。“糊鱼皮的浆糊要自制,用醋和糯米粉熬成,鱼灯才不会被虫蛀。印鱼鳞的模具是我父亲留下的,很珍贵……”钟松友边小心地贴边轻轻地说。
一个扎骨架,一个贴鱼身,老两口配合默契。这一做就是30多年。
钟松友的父亲钟胜是新会有名的鱼灯手艺人,靠着扎鱼灯卖鱼灯,养活了一家老小。上世纪80年代末,老人年纪大了,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鱼灯技艺传承下去。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刚退休的李严接了班。
50多岁才开始学习扎鱼灯,李严吃了不少苦头,特别是刚开始扎鱼灯骨架,常因为力气不够而扎不结实,还经常被竹篾扎破手指,扎的鱼灯神韵也不足。“这些都是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的,就像鱼头、鱼尾的大小比例、鱼身的形态,我也一直在调整,就是为了鱼灯更好看,更神形兼备。”李严说,“现在扎鱼灯已经不是因为满足老一辈的心愿了,而是我们夫妻俩的共同爱好。而且,年纪大了,做鱼灯可以让我们的脑袋和身体都得到锻炼,有益身心健康。”
传承:儿女接棒 创新款式适应新需求
在李严家中,有一盏特别神气的大鱼灯。与传统纸扎鱼灯不同,它的鱼皮是用塑料片加绒布制作而成,两条神气的锦鲤须换成了铁丝和塑料圆球,更显精致。最难得的是,鱼灯造型生动,宛如正在戏水畅游。原来,这是李严的儿子李健华的得意之作。
岑锡斌摄
2007年,新会鱼灯入选江门市级非遗名录。经过大力宣传,近年来,新会鱼灯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无奈鱼灯制作工序繁琐、利润少,所以还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入行。眼看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李严和钟松友不自觉地也紧张起来,想要找个接班人。
图源:江门市文化馆
有一次,一家学校找到李严和钟松友,希望做一批鱼灯,做学生跳舞的道具。这可难住了夫妻俩,毕竟要用来跳舞,鱼灯结构和外观都要有所调整。但想到这是宣传鱼灯的好机会,夫妻俩又不想放弃。儿子李健华看到父母为此烦恼,便自告奋勇,尝试着设计结构和图案,这也是李健华第一次正式接触鱼灯制作。
图源:江门市博物馆
“以前,我和姐姐都不太愿意学做鱼灯,觉得这就是个不赚钱的营生,爸爸为此总‘骂’我们。这几年,我们对鱼灯的了解多了,慢慢地,我觉得老人家说得挺有道理,鱼灯的制作技艺不仅仅是一门手工艺,更是我们家族的记忆,也饱含着历史的记忆。于是,闲着的时候,就开始学着做了。”李健华告诉记者。
如今,儿子李健华和女儿李艳红经常会在闲暇时给老人打下手,学习制作鱼灯。李健华更是尝试着创新,用不同材质的材料扎鱼灯,设计新的鱼灯款式,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教学:不倦奔走 推广鱼灯文化
儿女们对于鱼灯制作有兴趣了,还跟着学,这让李严和钟松友倍感欣慰。更让老人家开心的是,自己坚持了几十年的鱼灯制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每到年关将至,看着那装点城市景致的缤纷鱼灯,老人笑得特别开心。
随着鱼灯越来越受欢迎,夫妻俩的生活也越来越忙碌。不仅仅是因为鱼灯的订单多了,更因为那热情的教学、展览邀约。
在老人的房间里,有着一张记录日程的纸条:星期三到文化馆进行教学;星期五到学校给学生介绍鱼灯的历史,教他们扎鱼灯的技巧;星期六到博物馆给观众讲解示范……再加上一些展览以及大型文化活动的邀约,可以说,老人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这些工作,大部分都是义务教学,夫妻俩却很乐意。“我们是传承人嘛,本来就责无旁贷。现在有了机会,让越来越多人知道新会鱼灯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何乐而不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都会坚持做鱼灯,坚持参加这些活动。”钟松友乐呵呵地说。
“新会鱼灯传校园”公益培训班 陈卫莉摄
李严和钟松友现在赶制的一批鱼灯,就是要用到新会葵城中学鱼灯特色教育课堂上。2014年,葵城中学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新会鱼灯进校园,近几年来与李严夫妻保持着密切的交流。2019年,葵城中学更荣获“首批广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新会鱼灯已经成为该校的特色教育项目,成功地在校园中广泛宣传,并形成系统教学框架。
从葵城中学的教学实践中,李严和钟松友看到了新会鱼灯文化传承的新希望。“如今学校开始了新会鱼灯的特色教育课程,这是很好的尝试,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喜欢新会鱼灯,让新会鱼灯可以长长久久地存在于一代又一代新会人的生活中。”李严抚摸手中的鱼灯架,眼中充满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