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李柏达在台城街道南隆村寻找该村举人资料的途中,偶然发现了一块黄嵩龄举人旗石(俗称“举人碑”), 到底是怎样的呢?
据悉,举人旗石是科举制度的象征物,由两块碑石相对而立,碑体上刻着举人姓名和中举时间,以彰显荣耀,激励后代勤奋读书。目前,南隆村内黄嵩龄、黄志云两名举人的4块举人碑被全部发现和完整保存下来。
李柏达表示,之前南隆村已经找到了三块碑,黄嵩龄的旗石本应该有两块石碑,有一块缺失了,感觉到很遗憾。这块碑的出现能够很圆满地找到举人旗石的完整资料。
黄嵩龄(原名黄嵩裴)出生于台城南隆村一个贫寒的乡村教师家庭,自幼聪颖好学。高中举人后,他拜康有为为师,成为了一名变法图强的维新志士。清王朝覆灭后,他实业救国,积极投身铁路修建,成为粤汉铁路广东段建设的协理,最终促成了广州至韶关铁路的竣工通车。
除南隆村,李柏达还在桂水村委会发现了贡生余灼、余询两兄弟的多块石碑。十几年来,李柏达一直致力于研究台山本土文化、科举文化,奔走于台山各个村落寻找古科举遗迹。因为他认为举人的家风,有助于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学风和传统。
厉害了!
其实台山出了不少进士与举人!
一起来了解了解。
自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台山共出了214名举人,7位进士,6位武进士。
旗石,即今人俗称的“举人碑”。据江门民俗学者介绍,封建社会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得到功名后,就在宗祠前竖旗石作纪念,以显示自己的功名成就,光宗耀祖。旗石因是成对竖立的,又称旗杆夹、旗杆夹石、旗杆石。此外,也有在祖坟竖立的,以显示家族显赫。
台山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些旗石,基本都是清朝时期,底部大多都是凹凸不平的一段,应是竖立时插入地面的。上部则平整,记录了参加了哪一次科举、功名或官职等。其中,刻着“钦点蓝翎侍卫李鹰扬立”的旗石,碑头还修有一只狮子。
这些历经风雨沧桑的旗石,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有的还能在《新宁县志》、族谱或者传说中,一窥昔日风采。但更多的,却早已湮没在历史之中,无迹可寻。
据记载,台山从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年)立县,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共出了6位武进士。碑记“钦点蓝翎侍卫李鹰扬立”的旗石,纪念的是清光绪庚寅武科(1890年)中式第四十八名进士,被皇帝钦点为蓝翎侍卫(正六品)的李鹰扬。李鹰扬是三合镇毓英村委会东华村人,他好斗、力气大,二十多岁就离开东华村上京赴考。据说李鹰扬的职责是看守皇陵,一说在十三陵,一说在河北的清东陵或清西陵,48岁时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