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讲国宝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共同发起的“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正式启动。活动是以“阐发文物魅力,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在线文物传播活动。以网络微视频和网络直播为主要传播形式,以可移动文物(展览、展品)或不可移动文物(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讲解对象,兼具讲解比赛和网络综艺节目双重属性。
根在五邑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乡,华侨人数多、分布广。江门五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唐宋时期就出现了向海外移民的历史。
十九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剧增,耕地减少,清初实行“海禁”“迁界”政策,五邑沿海居民深受其害。鸦片战争失败后,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民间的暴动、械斗此起彼伏,五邑地区常遇到自然灾害如涝、旱、风灾等,可谓雪上加霜,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邑民为活命,固已引颈四望,急寻出路。
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其后美加澳等地先后发现新的矿区,随着美、加两国开始修建横贯东西部的铁路。北美洲和大洋洲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庞大需求。这给正在寻找“出路”的五邑乡亲带来了希望,于是五邑乡村的青壮年男人纷纷成群结队奔往北美洲、大洋洲“淘金”和筑路逐渐成为北美华侨的主体。他们怀着致富梦,渴望能到海外淘金、打工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让家乡有更好的建设。
虽然乡民不知海外生活如何,但在心里都有着憧憬。在那个时候的五邑地区,就流传着不少诗句、歌谣,来表达了乡民对华侨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接下来,请听江门市博物馆志愿讲解员黎淑薇为您解读华工歌谣背后的故事。
欢迎您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视频链接,为江门市博物馆志愿讲解员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