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老街中
它占据了一大半江门人的
蓬江区江边里,因在江门九中附近,也被人称作“九中街”,是很多年轻人心目中的一片“乐土”,不仅荟萃了当前的各种潮流文化,也是年轻人创业梦想的发源地。
走在连接启明里广场与江边里的人行天桥上,左侧迎面而来的大楼,已矗立35年。它与右侧两栋并排的住宅楼一起,分别矗立于江边里(即“九中街”)、江华一路的入口处。默默见证守护了一代又一代创业青年的它们,随着岁月增长,外墙早已沧桑难掩。

“旧楼翻新,粉饰完了比好多新楼都好看,有活力!”在江边里路口一幢楼里住了三十多年的市民陈卫儿对改造效果十分满意。步入新一年,他和邻居们对仍在改造中的社区充满着期待。蓝色,是为“前浪”,是代代侨乡儿女催人奋进的拼搏精神。橙色,是为“后浪”,是无数创业青年砥砺前行的不屈斗志。1月15日傍晚,历经外墙清理、检修、刮白、打磨、上彩漆等多道工序后,名为“后浪”的4500平方米墙体艺术改造项目彻底完工。简约的几何轮廓下,白蓝橙三色交替变换,清新富有活力,路过的市民纷纷驻足观看。“很有时代感,一眼就很惊艳,还想多看一眼。”来接孩子放学的汤先生不由赞叹道。今年65岁的陈卫儿是这栋楼里的老住户了。自1986年大楼落成,35年的时间里,他和老楼不离不弃。看到家园重新焕发光彩,他高兴地说个不停:“不单是外墙变靓了,里面的楼道也在重新粉刷,跟新的一样!改造过程中,以前经常堵塞的下水道问题也被解决了,经常水浸的坑洼路面也都平整了,大家都说好!”据江边社区党委书记丘国荣介绍,在翻新改造项目过程中,施工队还义务帮助居民处理各种民生问题,如更换坏掉的阳台飘顶、顶层不结实的雨棚、老旧的空调百叶以及清理飘台上的垃圾等,十分用心。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陈卫儿刚从江华志愿驿站值班回来。天气寒冷,但是他依然坚守文明志愿岗。对于做了六年多志愿服务的陈卫儿来说,付出和帮助是一种精神享受。他期待着,今年1月份“二次退休”后,可以拥有更多时间参加志愿活动,和更多的人一起,共建文明城市。自2018年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启动以来,我市累计完成投资约176亿元,展现出“路畅、街净、灯亮、水清、景美”的城市新面貌,调查显示,逾9成市民支持城市品质提升行动,94%受访群众认为提升行动效果“非常明显”或“比较明显”,一个“城市中有山水、山水中有城市”美丽新江门呼之欲出。

彭伟宗 摄

陈敬武 摄

△许雅君 摄
忙碌的上班族高女士发现,老城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小区里加装了电梯,楼道、墙面都翻新了,乱拉扯的‘三线’都盘整齐了,出门几分钟就有超市、农贸市场,还是很方便的。”“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多彩’了!彩虹村、江海云道,还有这个大楼外立面改造,不少‘三旧’改造项目都显得特别有活力、有朝气。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特别能够给人信心和力量!”“老江门”林郁周赞叹道。林郁周是一家教育机构的负责人。他觉得,江门虽然不比一线城市繁华耀眼,但却让他有着浓浓的归属感、幸福感。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深入,实打实的城市品质提升,更是让城市舒适度再上新台阶。2017年,深思熟虑之后,他把分店地址安排在了江边里。江边里与启明里相连,同属市区十三个百年华侨古村之一。因在江门九中附近,也被人称作“九中街”。同时,由于年轻创业者居多,也称“创业街”。著名的喜茶从这里走向全国,开启了中式茶饮的新时代。其创始人聂云宸以40.92亿元的身价排在2020年深圳创富百人榜第81位,成名后的聂云宸在一些活动中多次讲到“江边里精神”。“大胆创新,永不退缩,江边里的人都会觉得方法总比困难多。”坐在“后浪”大楼里,林郁周遥望窗外,“前浪”们拼搏奋斗的明证——启明里片区一片热闹。“五邑侨乡向来敢为人先。”他觉得身处此地,更应该传承这种骄人的精神:“希望像喜茶那样,用看得见的教育品质征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