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在开平市赤坎镇护龙村都会上演“舞火龙”的节庆民俗活动,400多年来,年年如此,经久不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不仅是勇敢、生命活力的化身,也象征团结和平与吉祥。据说“舞火龙”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明代中期,护龙村邓氏族人为了保护好这个以“龙”为名的美丽村落,创立了“舞火龙”中秋民俗,以此来祈求幸福生活,实现美好愿望。
在护龙村,“舞火龙”要连续进行两晚,分别在中秋夜和农历八月十六晚。
八月十五当天一早9点开始,赤坎护龙村的村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用稻草、竹子、榕树枝等扎火龙。
从制作“火龙”到“舞火龙”,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和仪式。龙头要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家来制作。制作前,老人要先拜神,以示对神龙的尊重和敬仰。傍晚时分,村民就点燃香烛插在龙身上,随着锣鼓敲响就开始“舞火龙”。先是拜公堂祖先及拜全村各家各户,在本村舞完后,就到村场走一圈。随后,所有“火龙”聚集在村委会门前村场,与舞狮队伍共同起舞,表演“火龙转圈圈”,以此象征护龙村源远流长。
八月十六晚舞火龙,除了跟中秋夜舞火龙进行一样的流程外,还会增加一个“送龙回龙宫”的仪式。各条“火龙”在自己的村子里舞完之后,就在村里的池塘边烧掉。“真龙”烧完后,村民们就会把灰烬拿回家里,寓意“真龙”虽然回去,它的恩泽仍然留在人间,保佑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始于祈福,世代传承。一条“火龙”在赤坎护龙舞动400多年,承载的不仅是护龙儿女对美好生活、中秋团聚的不变期待,也蕴藏着炎黄子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意和延续。舞火龙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集体活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村内的团结,也为传承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
数百年来,“舞火龙”习俗在赤坎这片大地上代代传承并愈演愈烈。如今,赤坎护龙舞火龙协会已经成立。为了更深入地弘扬传播地方文化,更进一步地使“舞火龙”习俗得到重视和保护,赤坎镇政府和护龙村委会,计划从2020年开始,打造以护龙“舞火龙”为特色的“文化节”。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据《开平县志》和《长沙镇志》记载:“是日,凡顺德、新会、新兴、恩平、台山各县渔民所织造之网,先期运至,以待发售。其邻县购网者亦结队齐到,初十夜旅客露宿,挤拥达旦,他市所未有。”就是“楼冈网墟”的场景。
开平市长沙街道楼冈墟,农历八月十一。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每年都有一个“网墟”,这一传统,已有近400年,年年如此,经久未衰。
每年农历八月十一,广西、福建、海南等省,以及珠三角、粤西各地的渔民、网商,都会自发来到开平市长沙楼冈,参加一年一度的“楼冈网墟”。
楼冈网墟,是旧时广东省最大的网墟。规模最盛时,网商和顾客达到近1万人。楼冈网墟的由来,是悠远的开平疍家文化所催生的产物。开平濒临南海,域内水域宽广、河网密布,有潭江、苍江等数百公里的内河河道,直达珠江口。内河潭江、苍江上,或两岸的陆地上,生活、居住着众多疍民。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平疍家人口,有着数万之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疍民生活在水上,最主要的谋生手段,就是渔业。捕鱼所使用的工具,除了船只,则是网。庞大的疍家群体,就有庞大的捕鱼业,从而催生出了一个庞大的网市。
在民间,对楼冈网墟的由来,则有“神仙网”一说。传说,网墟里,有一张“神仙网”,谁买到,谁就能捕获到更多的鱼。
疍家文化和“神仙网”传说,所催生的“楼冈网墟”,让“楼冈”,成为了附近疍家人、渔民们的一个“精神圣地”;农历八月十一,也成为了附近疍民和渔民的一个“神圣日子”;农历八月十一,去楼冈,参加网墟,成为了附近疍民和渔民的一件“神圣的事情”。至今,楼冈网墟作为一个“网具市场”,作为一种民间习俗,一直都是群众自发行为。
为了保持楼冈网墟的热闹场景,为了弘扬网墟这一传统民俗文化,长沙街道当地政府正在筹划,计划从2020年开始,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将主动介入楼冈网墟,通过主动宣传发动客商参与、举办网墟文化节等措施,把楼冈网墟办得更加热闹而隆重。楼冈网墟,即将从“自发”向“自觉”转变。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鹤城镇位于广东省鹤山市中部,是鹤山市最多客家人聚居的城镇,曾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鹤山建县时的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鹤城有一项客家人代代相传的重大传统习俗——客家花炮会,是鹤山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是鹤山客属群众把传统庙会与当地地情、民情结合,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传统文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很好地反映客家的习性。至今,鹤城客家花炮庙会已有近300年历史。
据记载,鹤山客家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从粤东、粤北迁入,鹤城镇是客家人南迁的中转站,早在清康熙年间,就有客家村落到坪山、五星、禾谷一带开荒建村立户,并建立庙宇,《鹤山县志》记载立县初期,城内有“十庙八祠”的说法,可见鹤城客家人对庙宇的重视。鹤城客家村(自然村)附近(三公里范围内)各有供奉的护村主神灵,通常从每年正月十五开始,护村主神灵所护佑的村落都会陆续举行(每个村有特定固定的日子)花炮会进行庆祭和祈福,时间将持续三月初三鹤城村委会水浪村举行北帝庙会后结束。
目前,鹤城镇辖15个村委会(东南、南中、南洞、坑尾、小官田、南星、东坑、鹤城,城西、先锋、新联、禾谷、坪山、万和、五星)和1个社区(昆源)。除了东南(鹤城惟一一个不含客家人的行政村)和昆源(镇区,人员杂汇)外,其他村委会下辖的近100条客家自然村均会参与花炮会,规模盛大。
鹤城客家花炮会包括祭拜、接炮、还炮、抢炮等传统流程仪式,具有祈福、年庆、聚会、联谊等寓意。活动当天,全村男女老少,海内外乡亲欢聚一堂,共话乡情,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花炮会过程中,担箩箧、准备生熟猪、唱山歌等客家特色民俗处处彰显,具有区别于当地文化的特色元素。
花炮会是鹤城客家人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鹤城客家人通过花炮会,以聚庆增进乡里和谐,以庙市促进乡村经济贸易,以会狮增加村与村情谊交流,以文艺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本族群的内在精神品质。2021年2月入选江门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