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又有新成果。10月10日晚,由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联承办的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首演。
△首演剧照。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和第十二巡回指导组、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文联、省社科联、省侨联、中央驻粤新闻单位、省直新闻单位、广州大学等部门负责同志一起观看了演出。
侨批是一种信件、汇款单合一的邮政传递载体,被誉为“岭南敦煌文书”,是“世界记忆遗产”。《侨批·家国》正是以侨批为串联载体,以五邑华侨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运用舞蹈语言进行艺术再创作,讲述了一段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故事和历史,再现了五邑先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和力量。
舞剧中,来自江门的黄齐家、余振国、梁颖在参加一次爱国游行中埋下热血救国的种子。在时代的境遇下,他们有的漂洋过海终成知名侨领,有的加入抗日洪流为国捐躯,有的自强不息成为教育家,演绎了一个华侨家庭长达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折射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阔征程,再现了侨批背后浓浓的家国情怀。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在异国他乡的黄齐家给妻子梁颖寄来侨批,讲述自己在当地报名参军,希望以此救国报国,并寄去60元,其中40元给妻子留作家用,20元捐为救乡用……五邑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家的一幕幕让人动容,震撼观众心灵,让大家深受触动。
△首演剧照。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光明日报广东记者站站长吴春燕说,侨批纸短,家国情长。江门原创侨批舞剧《侨批·家国》讲述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与舞蹈的创新融合,表达了江门侨都对华侨精神的崇高致敬,是一部难得的感人泪下的好剧。该舞剧加入多媒体技术,将“无声的舞蹈”,丰富为“有声的艺术”,擦亮了江门侨批文化的品牌。
据了解,为打造精品,市委宣传部统筹、联合业内精英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创作和演出阵容。
市委副书记、市长吴晓晖,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蔡家华,市领导陈冀,五邑大学党委书记张焜以及其他嘉宾出席了活动。
/一场舞剧迸发新活力
江门为何推出舞剧《侨批·家国》/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江门是侨批文化保护研究重镇。舞剧《侨批·家国》是我市推动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党史学习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成果,也是一次具有艺术价值、传播价值的创新探索。
该剧以侨批为载体,以舞蹈为表现形式,通过讲述五邑华侨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一段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的历史交织,体现了“世界记忆遗产”与舞蹈艺术的创新融合,表达了侨乡对华侨精神的崇高致敬,助力讲好华侨故事、中国故事,凝聚侨心侨力,画好最大同心圆,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江门力量。
/用舞蹈擦亮“世界记忆遗产”名片/
江门侨批,
以其数量多、历史跨度长、
覆盖范围广、内容丰富等特点,
在世界记忆遗产保护中
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在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16万件侨批中,
江门侨批文献有近5万件,
现存最早的侨批也出自江门。
近年来,江门在侨批活化展示方面进行大量积极探索,不断擦亮侨批这一世界记忆遗产“国家级”名片。
目前,江门已建成台山银信广场和银信博物馆;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多座城市进行侨批巡展,推动“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侨批(银信)专题展”走进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启动了五邑侨批全球征集活动;举办侨批文化与华侨精神研讨会,成立华侨华人文化研究院,下设侨批文化保护活化研究中心;积极参与海外侨批交流展示;创作侨批元素文艺作品,在侨批研究保护活化方面积累丰富经验,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基础上,
江门充分挖掘侨批文化资源,
用好“中国舞蹈之城”的资源优势,
策划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
在推动侨批保护活化方面
进行了新的探索。
据了解,江门是被中国舞蹈家协会认定的“中国舞蹈之城”,也是中国芭蕾舞之母戴爱莲先生的故乡,深厚的舞蹈文化底蕴和人文渊源为进行舞剧创排提供丰厚的滋养。目前,全市有近百万人喜爱、从事舞蹈工作,江门还建设了戴爱莲文化广场、戴爱莲大型浮雕和舞蹈雕塑之路,举办高规格“国字号”“戴爱莲杯”人人跳全国群众舞蹈展演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百姓健康舞大赛和活动,不断擦亮“中国舞蹈之城”品牌。
为进一步讲好侨乡故事,江门在策划创作时精心选择了童谣、碉楼、侨捐学校等侨乡特色资源,将各类侨乡元素融入到舞剧创作当中,并用艺术方式加以呈现,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更深刻体会到五邑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家的家国情怀。
舞蹈艺术与侨批文化的结合,还激发出艺术表达方式的创新。据介绍,《侨批•家国》舞剧加入多媒体技术,在拓展舞台的深度和立体感的同时,以简练的文字理清故事脉络、呈现侨批内容,补足舞蹈拙于叙事的不足,将“无声的”舞蹈丰富为“有声的”艺术,把侨批文化说深说透。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次新实践/
《侨批•家国》也是
江门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
结合侨批文化
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的一次新实践。
近代以来,面对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五邑华侨华人以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奔走四海、奋力鼓呼、英勇斗争,留下了众多青史留名、可歌可泣的故事。作为“家书”,一纸侨批承载了众多五邑华侨报效家国的故事。
《侨批•家国》也讲述了百年党史中华侨华人热忱报国的故事。舞剧以侨批为线索,以江门华侨华人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华侨华人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故事。
剧中男主角黄齐家身负国仇家恨、久怀报国之志,英勇抗日,壮烈牺牲;男配角余振国是黄齐家好友,信奉“实业救国”,漂洋过海艰苦创业,逐渐成为一位知名的爱国侨领,长期支援祖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几位主人公共同传递出五邑先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与力量。
舞剧以丰富的内涵、创新的解读、新颖的形式,把百年党史中五邑华侨华人的家国担当呈现在观众眼前,让侨批“活”起来,把教育“融”进去,把精神“传”开来,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发掘利用侨批文化资源传承红色精神,
是江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大亮点。
除《侨批•家国》以外,
今年以来,
江门不断丰富侨批文化内涵,
拓展研究领域,创新表现形式,
讲述好百年党史中
广大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今年以来,江门在全国首推“侨批中的党史”,在大量侨批史料中,精心拾取侨批中的党史印记,将其置身于百年坐标中进行观察和解读,并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潮流形式传播推广,开辟了侨批活化的新领域,提供了党史研究的新视角。
/唤起共同记忆 凝聚侨心侨力/
《侨批•家国》不仅是
侨批文化的艺术化创新呈现,
更是百年华侨精神的时代回响,
对江门以侨批故事
讲好侨乡故事、中国故事,
凝聚侨心侨力,
画好最大同心圆具有重要意义。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可以看到,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
侨批里的故事,实际上也折射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故事。《侨批•家国》剧中人物黄齐家、余振国、方心都是五邑华侨华人的形象缩影,在国将不国、家不成家的时候,五邑乡亲飘洋过海艰苦创业;在民族独立、国人自强的时候,华侨华人投身革命保家卫国;在国运兴隆、百业待兴的时候,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建设家乡,他们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演剧照。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相较于纸张文字,舞蹈艺术生动直观且具有感染力。《侨批•家国》通过舞蹈的形式,有利于拓展人们对海内外中华儿女精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将进一步唤起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家国记忆,推动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传播,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贡献江门力量。
△首演剧照。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华侨华人,不忘祖国,不忘祖籍,热情地支持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他们的功勋永远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永远令人景仰。”主办方表示,舞剧所展现的华侨共同记忆和彰显的华侨精神,将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继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