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下发了《关于公布2021年第四季度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入选名单的通知》,由江门市文化馆制作的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成功入选。
为推动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建立了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工作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遴选工作。在2021年第四季度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遴选中,广东省入选资源类直录播项目共5个,江门市文化馆《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是其中之一。
此次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名单”的《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共10集,分别为:《岭南大儒陈白沙》《中国侨办民营铁路之父陈宜禧》《爱国侨领司徒美堂》《革命先驱陈少白》《中国油画之父李铁夫》《国学大师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粤剧大师红线女》《启超故里话启超》。今年9月起,该系列微纪录片已在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文化云”、局官方网站、“江门文旅”微信公众号、江门市文化馆官网、“江门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同步上线,展播至今,社会反响热烈,各界好评如潮。
重点来了!这一热度、口碑双丰收的微纪录片工程是怎么诞生的呢?跟着小编一起来探寻背后的故事吧——
项目背景
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活起来”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和“创意”这两个关键词。江门市文化馆始终致力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推广,建设有涵盖文化、历史、艺术等专题资源库。2019年,江门市文化馆信息部成功申报2020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正式拉开了建设《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的序幕。
精心准备
《孙子兵法》有云:“谋定而后动”,即不打无准备之仗。为将该系列微纪录片打造成为我市新一项精品工程,江门市文化馆坚持高品位、高品质、高品格的标准,精心策划、细致筹备,特邀多位国家、省、市著名专家学者作为顾问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审指导;组建了一支涵盖写作、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创作队伍,确保项目质量水平;与相关院校、学术机构、旅游景点等沟通联络,建立起友好合作关系……这些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项目圆满成功夯实了基础。
精准选题
江门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名人的人生经历能够带给人很多启示,树立榜样的力量。遵循史料知识性、社会普遍性、形象趣味性、突破常规性的标准,我们瞄准了五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名家”,聚焦其家风家教、魅力品行等事迹,采用纪实拍摄方式,选择以人为本、以小见大的拍摄角度,用孩童的口吻来解读历史,力求在稚嫩和厚重的碰撞中展现一幅新的历史人文图景,展示五邑侨乡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向上向善正能量。
精细创作
为呈现出一个个多面、立体、个性鲜明的“名人名家”形象,主创人员的足迹遍布五邑各地,深入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艺术研究所、学校等场所实地走访,特别加入儿童出镜与童声配音进行呼应,拍摄了大量创作素材;同时,辗转北京、广州等地,深度采访了多位国家、省、市级专家学者、名人后代,收集了大量一手珍贵影像资料。
在剧本创作方面,特邀多位省、市实力深厚的写作者操刀,每一集都经过反复打磨,力求全维度、深层次呈现岀富有人文情怀和思想深度的诚意之作。在后期制作方面,采用叙事性剪辑和表现性剪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剪辑,辅以特技效果,使片子的风格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有直观活泼的现代感,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此外,该系列微纪录片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主要采用本土资深音乐人的原创作品,融入地方音乐元素,更加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
《人文大湾区之人文江门》系列微纪录片立足大湾区,以“梳理五邑文脉、挖掘历史记忆、展现名家风采、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旅融合、共建人文湾区”为宗旨,以数字化的形式对大湾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充实了岭南文化内涵,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为推进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该项目成功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络直录播名单”,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江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魅力,为进一步打响“中国侨都”城市品牌、提升江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