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当江门历史街区启明里华灯初上,悠扬婉转的粤剧唱腔与流行音乐交融,回荡在启明里一排排百年侨楼间,最传统的经典魅力与最现代的时尚动感不经意融合,交织出一扇面向生活的非遗文化之窗。
12月4日,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聚在启明里广场,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非遗的喜爱。不远处,对外营业不久的南芬里16号非遗手信馆吸引众多市民现场体验和购买非遗产品。
作为岭南文化名城,江门积淀了深厚的非遗文化,如今这些非遗文化正以新姿态走进市民生活,散落出熠熠星光。新时代,江门非遗如何“活化”,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流向远方,流向未来?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市民在非遗手信馆挑选产品。
现象
非遗馆火热,让城市留住记忆
近期,位于蓬江启明里南芬里16号非遗手信馆对外开放,馆内一楼设有展示厅,全方位展示江门非遗产品及文创产品,二楼则是十分舒适的“粤书吧”。
12月4日,记者来到非遗手信馆看到,非遗展厅入驻的非遗产品有台山玉石雕刻、新会葵艺作品、开平泥鸡、开平大沙茶、杜阮凉瓜外婆茶、罗氏柑普茶、鹤山红茶、恩平濑粉、外海面等五邑各地的非遗产品,吸引众多市民现场体验和购买。
“非遗走进街区,给生活平添了几分烟火气。”市民林小姐经常网淘一些非遗文创,用来装点房间,看到启明里非遗手信馆运营的消息后,便迫不及待地想来看看,淘几件宝贝回家。“原本非遗就是源于生活的手工艺品,用它们装饰房间,既有生活气又具文艺范。”林小姐说。
非遗手信馆负责人梁雪英表示,该馆旨在通过非遗产品展示、体验活动和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市民了解非遗,希望借此平台将优秀非遗产品打造成最地道的江门手信,“活化”非遗保护、传播非遗文化。
目光转向文博馆,在五邑华人华侨博物馆标志性景观新宁车站展区旁,两台江门文创产品自助售卖机非常醒目,柜中摆放着新会葵扇、白沙茅龙笔、镇濠泥鸡、百年狮鼓钥匙扣等多达12种非遗文创产品。扫描、一键支付,游客便可选购心仪的非遗文创产品。
“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关注非遗,我们希望让他们通过制作、体验,从而了解泥鸡历史文化。”上周六,开平镇濠泥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冯永勇在他的非遗传习馆内忙着指导45位研学游学生制作泥鸡,挖泥、倒模、制作竹哨、上色……金色的泥鸡、彩虹泥鸡、芦花泥鸡等,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作品就出炉了,参加的学生直呼过瘾。
记者从江门市非遗保护中心获悉,我市目前拥有县(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4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有29项,市级92项,县(区)级以上204项,非遗传承人189名。
无论是台山广东音乐、大鳌咸水歌、荷塘纱龙等可观赏型艺术项目,还是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开平镇濠泥鸡、罗氏柑普茶等技艺型项目……江门非遗正呈星点状在景区内播散开来,让城市留住了记忆,让人们留住了乡愁。
探索
“活化”非遗,寻找与现代生活切合点
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非遗,也让非遗传承人思考以怎样的方式传承非遗。
“兼顾保护与利用、有效‘活化’非遗,不是简单地陈列、展示,而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焕发其新的活力。”江门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蔡晓敏说。
△新会葵艺鱼灯。
新会葵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廖惠林与葵艺打了40多年的交道,亲眼见证新会葵艺从兴盛、衰弱到传承发展的过程。
廖惠林向记者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部分非遗原有的实用功能日渐式微,传承非遗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精神内核,让更多人了解新会葵艺历史文化。为此,廖惠林将新会葵艺带进校园,为新会技师学院师生讲授新会葵艺课,让更多年轻人接触葵艺、了解葵艺,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今年,黄丽从新会技师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跟随廖惠林当起葵艺人。这份职业让黄丽既欣喜又感慨。“传统技艺需要一代代人传承下去。时代会变,但老匠人的精神永远也不会变。”黄丽告诉记者,她将利用师傅教她的手艺,与当代年轻时尚元素融合,让非遗绽放新魅力。
80后青年冯永勇是开平镇濠泥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镇濠泥鸡陪伴着冯永勇成长,也让他回到家乡,选择这份坚守。
2016年,冯永勇回到开平水口,把村内的祠堂改造成镇濠泥鸡非遗传习馆,一方面坚持祖辈传承的古法制作工艺,另一方面创新开拓出一条适合青少年了解镇濠泥鸡制作技艺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新路子。
“把泥鸡从‘产品’向‘体验’转移,是我们对非遗传承的探索。”冯永勇说,传习馆成立以来,接待游客量每年都在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今年达到1万人次。冯永勇希望把泥鸡制作技艺打造成体验项目,让镇濠村变成人们了解泥鸡、体验泥鸡制作的好去处。
同样在非遗传承、弘扬上开展积极探索的还有省级非遗项目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过去,罗氏柑普茶采用传统手工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年轻一代都不愿意以此为生。
2008年,罗沛贤毅然辞去工作,注册“罗氏柑普茶”商标,回乡全身心投入柑普茶制作。“我希望能把将近两百年的传统产品实现市场化发展,产生经济效益,让村民都愿意参与进来,把柑普茶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罗沛贤向记者介绍,自2015年入选非遗项目以来,罗氏柑普茶先后在深圳文博会、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多个平台非遗主题亮相,品牌与知名度不断扩大,如今,每年的销量都在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发展
拥抱市场,解锁更多文化传承模式
非遗在于传承,在于发展。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走向市场?记者了解到,从去年8月起,江门市非遗保护中心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推出 “非遗大师面对面”“我们的节日潮叹非遗”“非遗少年说”“非遗少年行”“非遗江门行”和“跟着非遗游江门”6个品牌推广项目。该中心正探索将非遗带进校园,与旅游有机融合,通过市场唤醒“沉睡的遗产”。
△传统非遗融入现代灯饰。
与此同时,各行各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在探索中前进。
陈皮是江门非遗发展中,经济和社会效益表现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今年6月,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入选“国字号”后,陈皮价格也水涨船高。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新会陈皮“双11”销售额激增,其中新宝堂陈皮有限公司销售量突破3000万元,与2012年首届“双11”相比,销售额增长了近600倍。
此外,有的非遗传承人把非遗元素融入时代审美,开发了各种应用场景。
非遗是地方特色,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冯永勇则选择将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带动村民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镇濠泥鸡非遗传习馆重建后,我组织村里的村民们建设研学场馆,号召村民做泥鸡,开发亲子游和研学游、团建等项目,带领游客体验挖泥、做泥鸡的过程,既带动了泥鸡的知名度,又能打造泥鸡文创产品。”冯永勇说。
“我将新会葵艺传承给新一代的年轻人,他们掌握了这门手艺,便可融入更多当代文化元素,不断改良、提升葵艺,做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葵艺作品。”廖惠林向记者展示了几件葵艺文创产品,有灯饰、杯垫、鱼灯、坐垫、葵包等既实用又具有设计感的产品。
“创新的传播形式可以让非遗更‘年轻化’,非遗从历史传承中走来,对它们若只保护而不使用,最后就会失传、断片。‘非遗+跨界’玩出新火花,积极拥抱市场,需要解锁文化传承的更多模式。”江门市旅游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文飞说,对于一些能够用物品表现的非遗,应积极开发旅游文创产品,适当地创新,并用流行的元素加以包装;对于一些不能用物品表现的非遗,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乃至仪式节庆等,应积极与景区联姻,通过表演形式将非遗内容展现出来,使景区成为一个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的地方,促成“双赢”。
据了解,目前,江门市非遗保护中心正打造8个国家级的非遗动漫IP作品。未来,还将举办更多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非遗的魅力,让非遗在旅游中“活”起来。
记者手记
“非遗+旅游”
让非遗“活”,让旅游“火”
近年来,“非遗+旅游”日渐成了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
笔者认为,“活化”是非遗市场化的前提。非遗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部分非遗本身具有商品属性,如果仅停留在文化展层面,便失去了契合市场的意义和价值。而旅游是一种生活体验,如近年来兴起的研学游、乡村游等就是较为典型的体验式旅游,其中“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大要素与衣食住行具有高度关联。在当下文旅融合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两者便已形成特有的默契。在旅游市场逐渐趋于多元化、个性化的今天,文旅消费供给端的产品和服务也日益丰富,非遗无疑是丰富旅游业态的一大“富矿”。
如何让非遗和旅游更好融合?笔者认为,第一可与旅游展览及传习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利用科技手段,重现缤纷色彩和灵动形象,如开平灰塑、台山飘色等,也可将非遗与传习体验相结合,如开展研学游、乡村游推出新会葵艺、茅龙笔制作等体验。第二可与旅游演艺及节庆融合,在江门非遗中,有不少曲艺、传统音乐、舞蹈、民俗等类型,如恩平木鱼、大鳌咸水歌、洪圣庙会等,文旅景区的沉浸式表演可将这些非遗进行再开发。第三可旅游文创融合,建立非遗馆、非遗工坊等,如景区与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合作,在景区展开非遗培训。第四可与旅游民宿融合,打造非遗民宿,民宿包含了旅游“吃”“住”等要素,非遗与民宿结合更能体现民宿“在地文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