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寒冷的虎年春节刚刚过去,记者日前从开平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1月31日至2月6日,开平市共接待游客15.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95亿元。新年伊始,开平大地依然春寒料峭,但开平旅游却迎来了“盎然春意”。
在春节后开工的第一周,开平市正式公布了《开平市旅游产业促进办法(试行)》(下简称《办法》),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并提出了多条切合本地实际的亮点措施,为开平旅游行业带来了融融暖意。
该《办法》被称为开平史上最大力度旅游产业扶持政策,迅速在开平市乃至江门市引起热议,让开平旅游业界为之一振。
△开平市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众多且价值极高。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
新政出台
提振信心 补齐短板
据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开平市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数据显示,2020年,开平市旅游总收入17.76亿元,比上年下降84.1%。接待国内外游客138.5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84.0%。
△张小明将追加投资以扩大经营规模,打造碉民部落民宿集群,努力将民宿做大做强。
然而,记者走访了解发现,即使疫情以来开平旅游市场受冲击影响较大,但是,业内人士仍然看好开平的旅游前景。近两年,以赤坎镇、塘口镇、百合镇、大沙镇等为代表的镇街紧锣密鼓地布局文旅产业,新兴旅游业态多点开花。其中,塘口镇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此间·国际研学空间、五十三度竹下、五福里、里苑等新民宿相继涌现,塘口空间、碉民部落等老牌民宿也积极扩大规模;御宁山房车营地追加投资;塘口镇旧墟商业也被重新激活,特产店、奶茶店、小食店等餐饮配套在虎年春节扎堆涌现……
△侨乡特有的乡村碉楼民宿独树一帜。
与此同时,业界对产业扶持政策的呼声也日渐增强。开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两会”均明确提出要出台旅游业促进办法,提振文旅企业发展信心。
因此,《办法》应运而生,并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试行3年。
开平市文广旅体局局长谭意军告诉记者,《办法》的出台不仅是提振行业信心,同时也是补齐开平旅游产业短板的有力措施。目前,开平市旅游产业仍存在一些短板,如产业体系单一,重大文旅项目数量不多,项目体量小,规模以上企业少;精品项目不多,A级景区、星级酒店、精品民宿数量少;夜游产业如旅游演艺等业态尚未形成,过夜游客少;碉楼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与活化利用广度不够;村集体整合资源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高等。《办法》的实施将有望改善这一局面。
暨南大学华侨文化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郑艳芬,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旅游、旅游目的地管理,她认为,开平拥有丰富的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当前的核心拳头产品及各类基础与服务配套设施仍未建设完善,仍未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江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开平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作为平台旗舰项目得到了省、江门与开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平旅游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伴随着赤坎古镇龙头旅游项目的顺利推进,开平市即将迎来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急需进一步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开平市旅游资源,推动开平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郑艳芬表示,在疫情对文旅行业的持续影响下,《办法》的出台可谓是鼓舞人心。
大力扶持
真金白银撬动文旅项目投资
“《办法》扶持力度之大在开平市前所未有,覆盖面不仅涵盖了文旅产业链从建设到运营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对拳头项目和周边‘星星’项目的扶持。”郑艳芬说。
记者发现,《办法》中,旅游重点项目、旅游品牌创建、特色精品民宿发展、新兴旅游项目发展、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首店经济”、旅行社开展地接服务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均在其扶持和奖励之列。此外,还明确了用地、金融产品等要素的政策保障。
《办法》适用于工商注册登记地、税务征管关系及统计关系在开平市范围内,从事旅游产业活动,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实行独立核算,且纳入“四上”统计数据库的企业,或符合本办法规定情形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仅限人才优惠政策)等。
《办法》给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开平市文广旅体局党组成员刘焕婵透露,经初步测算,《办法》实施后,预计每年兑现超5000万元,三年兑现约1.7亿元。
例如,对列入江门市级或以上重点项目清单,经核准或备案,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其中新建酒店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在8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或扩建旅游项目,在约定期限内竣工投产,完工验收交付使用并经审核,正式运营的,按其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土地投资)给予3%的一次性扶持资金,单个项目补助3000万元。
再如,对建筑总面积达100000平方米以上;总床位(按一张床计算)数量不少于1000个,客房数量不少于400间,总餐位数量不少于2000个的按规定报建并竣工验收,且正式运营的接待设施项目,对已验收建筑范围内的床位和餐位,按照每配备1间客房和2个餐位给予5000元扶持资金,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限额为3000万元;又如,鼓励成立民宿旅游服务公司,通过连锁、加盟、合资等方式,发展抱团经营模式,对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并按规定升规入统的民宿公司,经第三方审计机构审计,按实际年营业收入额的10%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单个民宿最高扶持50万元。
碉民部落民宿经营者张小明在详细阅读了解《办法》后表示:“《办法》的实施对行业是重大利好,大多数民宿经营者都认为《办法》对开平本土民宿做精做强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给行业发展指引了方向,能够促进民宿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时,他告诉记者,为达到200万元营收、民宿星级等申报要求,他瞄准五星级标准全力准备民宿星级评定,也将追加数百万元投资以扩大经营规模,打造碉民部落民宿集群,努力将民宿做大做强。
无独有偶,计划对景区加大投入和新建民宿的凤仪里景区经营者谢沃根也表示,《办法》的出台,让他吃下了“定心丸”。“《办法》对开平全域旅游的发展支持力度很大,可以有效减轻经营者的压力,让我们加快了发展民宿的脚步。”谢沃根说。
谭意军表示,《办法》实施的意义在于导向,起到润滑剂和放大器的作用,希望《办法》能够刺激、促进和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开平旅游,招引更多的文旅龙头项目,在开平市掀起投资开发文旅资源的热潮。促使更多的企业升规入统,为开平经济高质量发展做贡献。根据《办法》的奖励与扶持政策测算,奖励扶持资金将撬动50倍以上的投资与消费,假设开平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将拉动超25亿元投资与消费。
郑艳芬从专业角度分析表示,开平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近代骑楼街区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和历史建筑资源,并被赋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任务目标,该办法的出台切合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仅将加快推动以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省重点项目赤坎古镇项目为核心的平台旗舰项目建设进度,也将全面刺激旅游产业链条上各类要素的发展,加快推进开平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亮点突出
精准扶持 侨味浓郁
“《办法》有几个特点值得关注,一是侨味浓,紧扣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实际需求;二是创新大,站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对新兴旅游业态项目、‘首店经济’等服务产业的鼓励与扶持;第三是落地明,对产业的扶持精细度直接落到餐位、床位、停车位等核心消费指标上;四是重点强,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的扶持力度大,谁修缮房子谁将获得资金补助,这对社会各界积极保护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郑艳芬说。
事实上,《办法》的出台经历了多方讨论与修订,凝聚了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文旅从业者等多方面的智慧,并切实从开平本土出发,制定了多条实事求是的特色措施,目标明确、亮点突出,为开平市的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动力,推动开平市文旅产业能够疫后重振、健康蓬勃发展。
郑艳芬从专业角度分析表示,《办法》跟全国其他地市出台的产业促进办法相比较,存在三个显著的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旅游+新消费”,首次把扶持发展“首店经济”纳入旅游板块的支持点上来。《办法》对境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在开平市范围内设立中国(境内)首店、广东首店、江门首店的,或在开平市范围内新注册的“首店型”总部企业,以及“首店”引进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现金奖励。
第二个亮点是注重消费点而不仅注重链条。例如,《办法》第九条特别提出了对单个床位、客房和餐位给予奖补,第十八条对组织市外游客来开平旅游,行程包含不少于2个收费景区(点)且在开平市范围旅游饭店或民宿住宿不少于1晚的旅行社,按照每人次10-20元的标准给予最高50万元的扶持资金。郑艳芬告诉记者,以前的促进办法都是围绕旅行社这个流动性的组织者来奖补,很少围绕链条上的具体消费点进行奖补。
这也更进一步刺激旅行社积极拓展地接服务,江门市大方旅游国际旅行社开平营业部总经理张泗州透露,江门市大方旅游国际旅行社也有计划制定新的地接服务产品。“这个政策对于旅行社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对旅行社做好开平地接旅游的肯定。有了这个奖励政策,旅行社会加大开平地接旅游业务板块业务的发展力度,使其与出省游,出境游的业务全面发展。旅行社的客流量和效益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张泗州说。
第三个亮点是尊重物业产权的前提下奖补修缮主体。《办法》对在相关文旅项目范围内对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等采取修缮措施的,按验收通过面积每平方米550-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扶持资金。
谢沃根的凤仪里景区就是一个古村落,景区内有碉楼居庐、旧民居等一批历史建筑物,在《办法》出台后,谢沃根告诉记者:“我们之前都是自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旧建筑的维修费用很高,维修支出时常常让我感到有压力,现在有政策支持真是太好了!”
△文物建筑物和历史建筑物的维修费用高,《办法》第十五条提出要扶持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
谭意军表示,开平旅游存在“有名少利”“有日无夜”“月朗星稀”等欠缺,《办法》的实施,希望开平旅游能达到“名利双收、日夜兼程、大小兼顾、众星拱月”的效果和目的。他告诉记者,《办法》中关于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扶持旅游企业创建品牌、扶持新兴旅游项目发展、扶持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扶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办法都是极具本地特色的亮点措施。这些措施聚焦开平旅游的短板求突破,例如,《办法》提出要扶持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据了解,开平市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众多且价值极高,数据显示,开平市登记在册的碉楼有183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6处,开平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300多处。因此,为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办法》结合开平市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第十五条关于“加大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扶持力度”的有关办法,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发挥市场力量保护和活化开平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弘扬侨乡建筑文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大平台的载体。
此外,“扶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是积极发动村民和村集体主动整合村落文旅资源,方便招商引资。扶持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扶持旅游企业创建品牌、扶持新兴旅游项目发展等措施则是希望通过扶持办法促进招引大项目,创建大品牌、发展大业态,通过发展文旅产业拉动人气,提升投资环境,搭建促进工业制造、产业发展的平台,为开平打造先进制造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山水生态家园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