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批准公布了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台山九人排球、烧腊制作技艺(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蚝油制作技艺、鹤城客家花炮会、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等江门市5个项目入选。
一、台山九人排球
根据《台山体育志》记载,台山排球运动始于1914年。1919年,斗山浮石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排球组织——华利磨协会(“华利磨”是英文Volleyball的台山话译音)。在华侨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排球活动在台山迅速普及。1928年,台山排球运动由十六人制、十二人制变成九人制排球。1951年我国排球运动正式采用六人制后,台山将中国排协审定的六人制排球竞赛规则与台山传统的九人制排球规则相结合,保留九人制排球运动。20世纪30年代,台山几乎“村村有排球场,村村有排球队”,每年举办众多比赛,培养出了大批排球名将和教练员。时至今日,台山市共为国家培养输送过500多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其中成为排球专家的有7人,国家高级教练9人,国家级教练25人。2021年,台山市编制了《排球运动发展专项规划(2021-2035)》。按规划,台山将筹建国家排协九人排球文化研究基地,逐步打造以九人排球为主的本土品牌赛事,推动台山九人排球运动全面发展。此外,台山市在2021年与省排球协会共建广东省排球台山训练基地,发挥台山排球项目省内区域优势,共促排球运动的发展。2022年,台山市将规划建设台山市排球文化博物馆,进一步擦亮台山“排球之乡”金字品牌。
二、烧腊制作技艺(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
古井烧鹅制作技艺,是以新会当地优质的乌鬃鹅为食材,采用荔枝木烤制,并加入道地新会陈皮,独创湿料入味的特色技艺。其可考历史已有百年以上,世代传承,至今已形成较大行业规模。此技艺制作的古井烧鹅,在南粤名菜中具代表性,并融入南粤统饮食风俗,影响遍及海内外。古井镇是宋元崖门海战发生地,古井烧鹅制作技艺也带有浓厚的传说色彩。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对广东地区烧腊技艺,特别是“烧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粤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价值。在著名侨乡江门市新会区,古井烧鹅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当地百姓婚丧嫁娶等宴席的必备佳肴,也成为五邑华侨华人独特的味觉“乡愁”。
三、蚝油制作技艺
李锦记蚝油制作技艺的诞生与珠江口岸自古以来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蚝乡”有紧密关联。在宋元时期,珠江口一带培育出“浅滩底养蚝法”,从东岸的深圳、香港到西岸的澳门、香山沿海,形成了众多蚝田。澳门旧称“濠镜澳”“濠江”,“濠”字由“蠔(蚝)”衍化而来。李锦记蚝油制作有“养殖生蚝—选料开蚝—熬制蚝汁—秘制蚝油”四道工艺流程。从生蚝制作成蚝油,百年来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所揭示的制作机理,技术难度大、保密程度高,是最关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也是李锦记蚝油的核心竞争技术。李锦记蚝油制作技艺主要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和香港、澳门等地传承运用,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源同根同体发展的历史见证。它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是慰藉乡愁,凝聚侨心的文化纽带;它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促进了中外调味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
四、鹤城客家花炮会
客家花炮会传承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是鹤城镇客家人代代相传的重大传统习俗,是鹤山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民间民俗活动。客家花炮会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民俗名录,对进一步保护客家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鹤城客家花炮会包括祭拜、接炮、还炮、抢炮等传统流程仪式,具有祈福、年庆、聚会、联谊等寓意。活动当天,全村男女老少,海内外乡亲欢聚一堂,共话乡情,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兴财旺,家庭幸福,福寿绵长。花炮会过程中,担箩箧、准备生熟猪、唱山歌等客家特色民俗处处彰显,具有区别于当地文化的特色元素。花炮会是鹤城客家人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鹤城客家人通过花炮会,以聚庆增进乡里和谐,以庙市促进乡村经济贸易,以会狮增加村与村情谊交流,以文艺活动促进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本族群的内在精神品质。
五、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珠玑巷移民落籍良溪传说),主要以粤语为载体口头传承,讲述了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罗贵带领南雄府广昌县牛田坊珠玑巷36姓97户,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落户冈州蓢底(即如今的棠下镇良溪村)的故事。如今的良溪村,仍然保存有许多与罗贵有关的较完整的历史文物,如罗贵墓、罗氏大宗祠等。罗氏大宗祠的“珠玑留厚泽,蓢底肇鸿基”对联,点出了良溪罗姓始祖罗贵南迁始点与落籍终点。南雄珠玑巷是第一个南迁集结地,因发现早而闻名于世;而良溪村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至2006年才受到岭南移民史专家关注。他们提出了“北珠玑,南良溪”的中原南迁标志性格局,也让中原人南迁并扩散到珠三角乃至海外的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现今的良溪古村,峰峦挹翠,沃野平畴,不少民居依然保有明清风格元素。宗祠的门楣悬挂着“罗氏大宗祠”横匾;两边的“珠玑留厚泽,蓢底肇鸿基”对联,点出了良溪罗姓始祖罗贵南迁始点与落籍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