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一份刻骨铭心的乡愁
小吃,是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小吃,是流连一个地方的理由
小吃,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
江门文旅特开设
【记忆中的名小吃】栏目
带大家一起
寻找记忆中的
江门地方名小吃
今日
为大家带来
/外海面/
小时候不肯吃饭
母亲会念念叨叨地走入厨房
一阵忙碌后
端着一碗外海面来到跟前
叮嘱你不能不吃饭
长大后
下班回家饿了
她还是会念念叨叨地端来一碗外海面
叮嘱你别忘了吃饭
对江门人来说
这碗热腾腾的外海面
就是藏在他们心中的味道
填满了他们的腹腔
也慰藉了人们对家的依恋
外海面起源于江海区外海街道。走进外海,随处可见售卖外海面的招牌。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外海面作坊、厂家有两三百家。2007年,外海面制作工艺成为第一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海面细长如丝,爽滑、弹口、不粘不坨是食客对它的评价。
打开一箱外海面,一股浓浓的蛋香味扑面而来,把人的嗅觉抱得紧紧的。吃外海面的佳配是云吞,外海面把高汤精华尽数吸收,食客把面嘬入口中时,那一气呵成的“呲溜”声就是对其美味最大的赞美,面条入口口感如缕如丝,根根分明,在口腔里尽情鞭挞着味蕾。
/小吃名店背后故事/
肩负传承
弱女子展现刚柔并济的力量美
陈丽娟的爷爷为了养活一家子,很早就开始做外海面,一代传一代,就传到了陈丽娟这里。可以说,外海面贯穿了陈丽娟的大半生。陈丽娟本是家里七个兄弟姐妹里最小的一个,然而,大家都有了各自稳定的工作。“家里的面是没人做了。”父亲的一句话让陈丽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斟酌再三,陈丽娟对自己说:“算了,辞职回来做面吧,总得有人做。”从此,陈丽娟便扛起传承家族外海面的担子,到现在她制作外海面已有二十余年。
陈丽娟把家里的小作坊搬了出来,在外海中华大道开了一家外海面厂。一起搬过来的,还有长辈留下的大木桌,一家三代人都在上面揉过面。
用竹竿把厚实面团压成面皮。
把压好的面皮盘好准备切丝。
做面来去无非是揉、压、切、晒几个工序,陈丽娟在面粉台前日复一日地做面,说不枯燥是假的,但如果传承了100多年的手艺就这么断了,未免有点可惜,因此她也为这项手艺的传承不断努力。为深入推进“粤菜师傅”工程,进一步做好省际技能扶贫工作,2019年8月,江海区、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两地人社局主办的“粤菜师傅”技能培训班在大新县职业技术学校举行开班仪式,陈丽娟就担任培训教师,重点向大新县群众传授粤式面点制作和特色外海面制作,帮助扶贫对象掌握一技之长,传承五邑特色美食文化。
每家人都有自己独特而熟悉的味道,对陈丽娟来说,做外海面不只是传承,更是留住家的温情与味道。不少外海家庭在家里搭起两张桌子,拿来一根竹竿,一家人坐在一起分工合作,就能够做出令人向往的面食。
“儿子每次来工厂,都很开心,做面对他来说像玩泥巴一样,喜欢得不得了。”陈丽娟的儿子常用他稚嫩的声音说:“我长大了要传承外海面!”惹得她笑个不停,看着儿子坐在身边帮忙盘面的样子,陈丽娟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样。“那么辛苦的活,他长大了如果还这么想就好了。”她笑言。
【相关资讯】
店名:江海区成记面食加工场
地址: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围美里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