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我市共有4处文物点入选。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
本次新增的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别为开平市的谭国标故居、开侨中学旧址,
鹤山市的大凹关帝庙
以及恩平市的炯成楼。
谭国标故居
谭国标故居位于开平市水口镇后溪村村委会水口园村,建于清末,总面阔11.48米,总进深19.32米,占地面积221.79平方米,“两进三路”中轴对称,青砖墙、瓦顶建筑。谭国标(1910-1934),是“广州文总”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追随者。他出生于广东开平水口园村商人家庭,1923年至1928年在广州市读书期间受到大革命的影响,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高中毕业后,与何干之开设“秋明书店”,出售进步书籍,成为联络革命青年的据点。1929年春,谭国标到东京明治大学社会系留学。1931年,因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遭到日本政府的迫害。同年12月回到广州,与何干之、温盛刚等人先后创办了《世界情势》《一般文化》等进步刊物。1933年4月,成立党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即简称 “广州文总”) ,谭国标任组织部长。1934年1月30日,谭国标在家中与爱人叶抱冰同时被捕。同年8月1日,谭国标与温盛刚、凌伯骥、赖寅倣、郑挺秀、何仁棠六位“文总”骨干,英勇就义于广州东郊红花岗。1983年,他们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后称“广州文总六烈士”。谭国标等领导的“广州文总”,对唤起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为以后广州党组织的重建起了重要作用。
图片由开平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开侨中学旧址
图片由开平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开侨中学旧址位于开平市开侨中学内,是广东省近代早期校舍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是华侨爱国爱乡、科教兴邦的见证,对研究华侨文化和教育史具有重要意义。开侨中学由广东省知名教育家吴在民先生牵头发动华侨捐资60万元港元办学,于1927年兴建,1933年竣工。建校耗资38万港元,余款用于香港购置两幢楼宇作为永久校产,收租办学,以楼养校,成为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在香港拥有固定校产的侨校。该建筑占地2248平方米,建筑面积共5979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对称,南楼中部为4层钢混结构平屋顶建筑,东西两边为3层钢混结构平屋顶建筑,楼额“开侨中学”由何香凝女士题写。小礼堂为单层建筑,总高16米,东西面阔18.5米,南北进深22米,钢筋“金字架”、绿琉璃瓦顶;两层阶梯式座位,共有116张长座椅,696个座位。南楼主要用作教师办公和课室,小礼堂主要用于会议和文娱活动。南楼及附属小礼堂中西合璧,带有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小礼堂的满州窗以及天花装饰精美。1938年秋,南楼局部被日军飞机投弹炸损。
图片由开平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开侨中学建校80多年来,培养出邓一飞、关沃荣、陈光远、方向明、吴群卓、李林、周天行等一大批抗日救国的革命烈士及参与解放战争的爱国校友。
大凹关帝庙
大凹关帝庙位于鹤山市共和镇大凹村,是鹤山市现存规模最大、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古庙宇。共和大凹关帝庙以其美轮美奂的建筑特色成为研究广府建筑艺术的活标本,而其精致的石雕、灰雕、砖雕、木雕、陶塑等更媲美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据嵌于庙内厢房的《重修本乡关帝庙捐题小引》碑记和门前檐柱、脊顶陶塑的落款记载,现存建筑修建于清光绪丙申年(1896),次年告成。
图片由鹤山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炯成楼
炯成楼(又名子昌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牛江镇仕洞村委会仕洞村。由马来西亚矿业巨子冯相在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托冯道存建造。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炯成楼曾先后作为仕洞小学校舍和仕洞村民兵营使用。炯成楼整体布局坐北向南,砖木结构,采用中西合壁的建筑风格。炯成楼占地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由主楼、附楼、平房、水井、晒场和花园等组成。主楼平面形制为中字型,由中间的矩形空间与两侧的正方形辅助空间共同构成。主楼整体长23.7米,宽9.4米,共3层,高11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旧时用于居住。附楼长17.7米,宽12米,共1层,建筑面积约213平方米,旧时用作于工人房、厨房和粮仓。
图片由恩平市文广旅体局提供
接下来,江门市将继续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建设“文化强市”、推进“侨都赋能”工程为引领,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推动文物保护升级,将文物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促进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在保护中建设,在传承中发展,推动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