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回到《金墟》故事发生地”活动在开平赤坎古镇隆重举行。
活动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江门市委宣传部、开平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深圳出版社及《花城》《当代》《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协办。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包宏烈,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广东作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刘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社社长张懿,开平市委书记余中华,开平市委常委、赤坎古镇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杰文,开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宝珠等出席活动。梁鸿鹰、彭学明、何向阳、李一鸣、韩春燕、张燕玲、贺仲明、谢有顺、洪治纲、徐晨亮、王炜、鞠月斌、梁彬、刘艳等专家以线上线下方式出席。活动由韩敬群主持。
熊育群长篇小说《金墟》以开平赤坎古镇真实的地方、家族、历史和现实事件进入小说,将虚构不露痕迹融入其中,打通了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并注入了作者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反思,读来令人震撼。
小说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为重点,在绵延一个多世纪、横跨太平洋两岸的时空中,展现了中国的变革、家族的命运与民族的振兴。详实的历史细节和细腻的笔触,双线并行的结构,融汇了过去和现在、海内与海外,再现了赤坎古镇百年兴衰起落,是一部深刻而真切地展现华侨及归侨爱国、爱乡、爱家精神的恢弘力作。
《金墟》列入了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以及“扬帆计划·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名单,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2023年1-2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并签约成为广东重头打造的经典话剧项目。
邱华栋在致辞中表示,熊育群是当代一位非常重要的实力派作家,《金墟》是他深入生活、扎根土地所凝结出的一部力作,小说不仅呈现了非常精湛的艺术手法,还体现了他的博大情怀。陈冀致辞说,2019年,熊育群选择在江门挂职深扎,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蕴含中国精神、讴歌时代变革的长篇小说《金墟》,用百年古镇的沧桑变化,诠释了侨乡人民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命运、奋斗与追求,为广大读者领略江门侨文化打开了新的窗口。
余中华介绍,熊育群深入开平田间地头,和干部群众交朋友,从开平和五邑大地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吸取养分,从开平人民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金墟》这部鸿篇巨制。
研讨会中,专家们分析小说的特点和难点,研讨“小说与现实的距离——《金墟》虚构、非虚构与现代小说新发展”“《金墟》与乡村振兴、华侨历史文化”等。梁鸿鹰谈到《金墟》的重构精神,现实与历史那些隐秘的关系,人的精神层面所具有的向度,都被作者重新衔接构建。它构建了赤坎镇与世界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现代性意义就在于,它是重建的,它从中发现了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重建了我们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所坚守的那些东西。
何向阳说,《金墟》的成功在于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特点和它所破解的难度。首先它写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在目前长篇小说创作题材当中,这样的题材涉猎是并不多的。其次,他写的是乡村振兴的主题,乡村振兴主题虽然在现代文学当中也多有涉猎,但是真正触及现实肌理,写出历史风云的长篇小说仍然是凤毛麟角。再次,它是大历史大时代大世界。他的人物虽然只是在侨乡古镇这样一个地方,但是这个长篇是全球视野,是一种胸襟开阔的艺术表达。
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振兴、全球化视野,任何一个作家面临这三点来撰写,都是非常有难度的,但这三个难度,都被熊育群在创作当中一一破解,圆满地解决了这个小说的难度问题。
李一鸣认为,《金墟》是当代文学史一部极为厚重、浪漫、饱含深厚文化底蕴、金光闪闪的作品。它探秘人心,勘探人性,发掘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烛照世道人心,写出了侨乡儿女的心灵史,百年社会的变迁史,呈现出广阔的社会生活。
洪治纲认为,《金墟》隐含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全球化历史进程。《金墟》是一部异常庞杂、内涵丰富的小说,不同时代的人物、司徒氏和关氏两大家族的纠葛、各种标志性的建筑如图书馆、祠堂,都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隐喻意味。小说中最核心的建筑作为隐喻性符号,像图书馆、祠堂,它们是非常重要的文物,是一部部不会说话的历史。通过这种静态的符号,熊育群成功地激活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激越,澎湃,幽深,繁复。
刘艳说,《金墟》问世给中国文坛提供了一个极具震撼力、展现民族性和人性之光以及家国情怀的经典性文本。《金墟》小说文本本身就自带丰赡丰厚的、多维度与立体呈现的、无法用单一层面与维度来诠释的价值与意义。
王炜谈到,不久前,在广东省文旅厅剧目策划中心成立仪式上,广东省话剧院跟《金墟》作者熊育群签署了小说的话剧改编版权协议。他说,《金墟》不仅重视意象和故事,更重视人物的塑造;更可贵的是作者将纵向的百年历史、不同时代的人物,将横向平行的国内国外、众多的人物,置于扎实的结构之中,体现出了作者极强的结构能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为戏剧舞台的改编和表达提供了多种的可能性。
圆桌书评活动是江门人谈读《金墟》的感受和感想。他们认为小说贴近江门历史文化、华侨文化与现实生活,打破虚构与非虚构的界限、历史与现实的分隔,融合乡土意识与世界意识,写出了一个立体丰盈的五邑。著名侨领司徒美堂的孙女司徒月桂、中国红色摄影先驱沙飞的孙女司徒剑萍发言,谈到作为赤坎司徒家族后人,司徒氏和关氏两个家族口口相传的集体记忆,因为《金墟》出版,集体记忆成了社会记忆,甚至可能进入社会史的书写当中。
本土作家一木秋说,《金墟》为所有人物设置了真实的生活环境,她曾跟随作者来到古镇,为每位主要人物找到一栋楼,给他们一一“安家”。她一直在琢磨,原型人物是如何转化为小说人物的。她所熟知的人和事,就像土地与鲜花,鲜花来自土地,但它不再是泥土了。
张启雄是《金墟》采访和创作的见证者。他说读《金墟》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觉得非常亲切。这种亲切感来自《金墟》的现实性和真实性。《金墟》有不少小故事、小情节也是真实存在的,连地名也是真实的。亲切感还来自于地域性,《金墟》很多地方采用粤语,还有红白喜事,地方色彩都很浓。人物性格特征也有广东人的性格,实在,不浮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