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华民族”主题报告会现场。
△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致辞。 △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分享梁启超家教家风的感人故事。 △清华校友总会向江门市捐赠“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石刻。 “研究弘扬梁启超的思想和精神, 是学术界不可推辞的责任” “当今时代,我们就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虽然已不再是梁启超先生所处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但梁先生的思想和精神却有着很多超越时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深入研究和继承弘扬梁启超先生的思想和精神,是学术界不可推辞的责任。”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校史编委会副主任、校友总会副会长韩景阳在致辞中表示,在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大家齐聚先贤故里,追溯梁启超先生思想风范之源,研讨梁启超先生的一生与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梁忆冰: 祖父的教育理念,“育人”是重中之重 在主题报告会上,梁启超的孙女梁忆冰作为亲属代表发言。 “祖父1929年去世,距离现在已经94个年头了。作为梁启超家族的第三代,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也没有亲耳聆听过他的教诲,但是我们从祖母和父辈们的言行教导中、从祖父著作的阅读思考中,逐渐体会到他的家庭教育对梁家后代的影响。”梁忆冰动情地讲述了祖父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在他的教育理念里,‘育人’是重中之重。他说,学生自修三大要义是为人、做事和做学问。为人的要义是‘反省克己’,做事的要义是‘精神集中’,做学问的要义是学以致用。”梁忆冰说,从前辈身上感受到那种压不垮的精神,无论境遇如何,前辈们总是乐观向上、爱国爱家,这是梁家馈赠给晚辈的一份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交流、思想激荡 主题报告会精彩观点逐个看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壁生: “梁启超是现代新儒学的 先知般的人物” 清华大学校史馆教授刘惠莉: 梁启超赠学生王力大尺幅书法佳作 清华大学校史馆刘惠莉教授作了《清华档案中的梁启超》报告。她从清华档案资料中,讲述了梁启超与清华的关系、学术刊物出版、国学研究院风潮、梁启超墨宝等内容。 清华国学院创办时有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和陈寅恪。我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著名语言学家王力于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院。 2021年,王力先生的后代,将家中珍藏的梁启超先生为学生王力写的一副集句对联,捐赠给清华大学档案馆收藏。这是梁启超书法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大尺幅佳作。刘惠莉介绍,这副对联为“人在画桥西,冷香飞上诗句;酒醒明月下,梦魂欲渡苍茫”,写于1927年4月17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历史系教授戚学民: “梁启超首次以西方美学理论 来解释书法之美” 清华大学国学院 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 梁启超与章太炎有何不同? 清华大学国学院特聘客座教授戴景贤,曾师事著名史学家钱穆逾二十载,研究领域涵括学术史、思想史、美学、文学批评与中西思想比较。 戴景贤教授作了题为《谈梁启超对于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的报告,从梁启超的学术转型、梁启超作为史学家的基本学术训练、梁启超所开启的史学议题与研究方法、梁启超对于新史学的期待、梁启超对近代史学的具体贡献,以及梁启超与章太炎的对比、梁启超对于钱穆的影响及两人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梁启超和章太炎的对比,实际上是史学性格与哲学性格、旁通之学与专精之学、融通宽和与精严不懈、世界史视野与民族史视野的对比。”戴景贤从四个方面,对比了梁启超与章太炎两位“泰山北斗”级国学大咖的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江门梁启超研究会: 梁启超积极寻找中国出路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是江门市社科联主管的社会团体,成立于2018年。会员主要由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对梁启超与地方文化研究有兴趣的人员构成。研究会成立至今共召开了5次学会研讨会,出版4本学术专著,以及科研项目和论文若干,为梁启超研究和侨乡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对梁启超《欧游心影录》做了全面细读分析,写作了《勘破一战危机后文明的反思与抉择》一文。该文从“梁启超对欧洲危机和前途的认识”“梁启超提出解决中国问题方案”“如何看待梁启超此时的中西文化观”等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中,梁启超提出了全民政治、思想解放、社会主义等八方面内容。“有人说梁启超保守,其实他在寻找中国出路、实施救国强国方针时,不仅提出借鉴西方近现代文明发展的经验与成果,还包含了不少对自己的反省,像缺乏个性独立、法治精神、批判精神、自治精神等。”江门市梁启超研究会副会长、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文说。 江门: 全方位弘扬“启超文化”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作为启超先生故里,近年来,江门围绕发挥梁启超历史名人资源优势,用心呵护、擦亮“启超故里”文化品牌,扎实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梁启超文化价值挖掘与弘扬工作,在江门市“十四五”规划、市委全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等文件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持续推进,将该项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赋能侨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以文塑旅”,修缮启超故居,对茶坑村文化展陈进行提升,打造启超公园、命名启超大道,延续文化内涵,加快推进梁启超文化产业园和生态旅游区建设;“以文为媒”,将每年5月定为“梁启超文化月”,在全市打造“无负今日书房”,让启超先生的精神文化价值融入城市景观、融入青少年教育;“以文搭台”,组建梁启超研究学会、启超家教家风宣讲团,成功打造“少年中国说”国际文化交流品牌,累计吸引50万粤港澳台及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根魂梦”的文化纽带。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在侨都大地流传至今,对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依托“启超家风代代传”项目的实施,我市大力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力量,将梁启超教育理念融入新会教育事业发展中,贯通到学校教育文化中,全力培育“梁启超教育文化品牌”。现如今,谦逊厚爱的梁启超家教家风在“启超故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弘扬和传承,如和风细雨吹入寻常百姓家,影响着一代代侨都人。
百余年来,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活力的启超文化圆融于五邑文化、圆融于岭南文化、圆融于中华传统文化,已然成为悠悠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接下来,江门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挖掘、宣传、发扬启超精神文化,不断厚植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在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中,为江门新时代文化建设、文旅融合提供更加丰厚的人文滋养,为侨都高质量发展、文化强国建设创造更加强劲的精神动力。